匈奴为何要为难苏武让他去放牧公羊( 二 )


鲜卑之后,柔然、突厥、回纥、契丹等这些曾经称霸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如何养羊,详细的情况今天已不甚清楚 。但在他们之后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蒙古族的养羊技术,典籍中还是略有记载的,加上调查,使我们对其养羊技术能有大致了解 。
据《夷俗记》记载,明代古族所饲养的牲畜,'大抵马之驹、牛之犊、羊之羔每年一产 。产于春月者为佳 。羊有一年再产者,然秋羔多有倒损之患,故牧羊者每于春夏时以毡片裹羝羊之腹,防其与牝羊交接也' 。与贾思勰所记农区羊羔产于冬季最佳不同,以产于春季为最好,这可能是由于草原冬季过于寒冷和牧养方式不同造成的 。为了保证羊羔产于春季,明代蒙古人已知道对羊实行人工控制生育期的方法,保证羊羔出生在春天 。清代蒙古族有种风俗习惯,'在羊发情季节,将种羊放入羊群时,让两个小孩骑在种羊背上,象征多胎' 。透过这种风俗习惯,我们发现蒙古人在控制羊的生育期上,除上述方法外,还有更为科学、简便易行的方法,即牡牝分牧 。平时牝羊、牡羊分群放牧,在牝羊发情时,将牡羊放入牝羊群中交配 。上述两种关于明清时期蒙古族养羊技术的记载,实际上所反映的问题就是一个,即用人工方法控制羊的生育期,从而保证子羔的成活率 。当然,根据贾思勰的记载,实行分牧制也不排除容易放牧和保胎、优生的因素 。
据笔者调查,直至解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
【匈奴为何要为难苏武让他去放牧公羊】赤峰市巴林左旗和阿鲁科尔沁旗部分地区的牧民们,在放牧羊时依然实行牡牝分牧制 。牝羊群在离家较近的地方放牧,种羊群由专人到很远的地方放牧,平时不准回来,只有到规定时间才把羊赶回来与牝羊交配,然后再往他处放牧 。放牧种羊的人一般是单身汉或丧妻的老年人 。放牧的地方或是离家较远的山区,利用天然岩洞作羊圈,或是在较远的草场上,建一临时羊圈 。种羊赶回的时间大约固定在秋季,因为这时受孕的牝羊正好在来年春季下羔 。当草原春暖草木萌发时,产下的羊羔容易成活,而且不久就能吃上嫩草,免去了因自然交配,在隆冬产羔被冻死的危险 。这种羊羔,汉区人称之为'青草羔',指一生下就能吃上青草的羊羔 。如果由于自家羊少,不能牡牝分牧,牧民就用布、皮革、塑料等给种羊做个兜布,阻止其与牝羊在固定时间以外交配 。所用方法与明代蒙古族相同 。据说这是世代流传下来的经验 。当我们弄清楚了蒙古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如何发展养羊业的经验和方法后,再回过头来看苏武远徙北海放牧羝羊时,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早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匈奴时期,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匈奴就已经知道了通过牡牝分牧,实行人工控制生育期的方法来繁殖羊了!苏武实际上就是专门放牧种羊的人 。那么,为何要选择苏武去放牧种羊呢?因为他是不降匈奴的汉朝使者,且孤身一人,条件最理想 。因此让他放牧公羊于北海无人之处,并非是故意刁难他,以此作为不降匈奴的惩罚(当然有怕他逃跑的因素在内),而是以自己的生产生活习惯,让苏武自食其力,从事生产活动 。所谓待羝羊产乳,不过是借机戏之罢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