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从小勤奋学习的故事

李时珍 , 字东璧 , 号濒湖 , 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 , 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 , 明代着名的医药学家 。李时珍深入民间 , 多次向农民、渔民、樵民、药农请教并躬身实践 , 上山采药 , 他深入实地作种种必要的考察 , 倾毕生的心血和精力 , 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 , 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 历经将近30载 , 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 , 对明代以前的药物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本草纲目》书中对药物进行了分类 , 首先为纲 , 次之为目 , 再次是药名、产地、形色、气味、性能等 , 全书共16部 , 52卷 。《本草纲目》的巨大成就不仅表现在医药学方面 , 而且还旁及天文、地理、化学、植物学等方面 , 堪称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
奇花异草带来的乐趣
1518年 , 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里 。李时珍的祖父是一位背着药箱、摇着串铃 , 终年奔波于城乡的铃医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继承父业 , 勤奋好学、努力钻研 , 是蕲州一带很有名气的医生 。父亲李言闻不仅饱读经书、医术高明 , 而且十分注重实践 , 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 因此李家在蕲州地区深受当地人们的敬重 。
李时珍从小便喜爱花草 。李家后园里种满了父亲李言闻从各地收集来的药草 , 像牡丹、芍药、水仙、贝母、山茱萸、款冬、剪春罗等等 , 小小的后院差不多一年四季都开满了花 。
6岁的李时珍那时候经常跟在爸爸身边 , 兴致勃勃地为药草浇水、培土 。很快他就认识了许多草药:开黄花的是蒲公英、开白花的是土茯苓、开喇叭形紫花的便是牵牛花 。李言闻看到儿子出奇地喜爱花草 , 就十分耐心地回答儿子提出的各种问题 , 同时父亲也给他讲了许多关于花草治病的功用 。父亲的启蒙教育在李时珍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鲜艳美丽的花草不仅好看 , 而且能够治病 。于是 , 李时珍对花草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
李时珍渐渐长大了 , 便跟哥哥果珍和其他小朋友走出家门 , 到更广阔的大自然里去 。李家门前的雨湖 , 附近的凤凰山都是他们经常去玩耍的地方 。山上繁多的花草树木 , 湖滨各种花鸟鱼虫 , 都是那时李时珍认识自然的好场所 。渔民、樵夫、农民都成了他的老师 , 李时珍从他们那里不仅得到许多丰富的知识 , 而且养成了虚心学习、追求真知的好习惯 。这对他以后立志学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对医学书籍的怀疑
李时珍从小勤奋好学 , 受到全家人的宠爱 。父亲李言闻对他的教育也十分重视 , 他采用种种办法培养儿子追求知识的兴趣 。他不仅教给李时珍一般应考的必读书 , 还教给他一些医药知识 。上山采药时 , 也时常把李时珍带在身边 , 让儿子亲眼看看药草的生长状态 , 增长实际知识 。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和家庭的教育 , 李时珍的药物学知识增长得很快 , 他的求知欲越来越强 。当他流畅而准确地背诵《尔雅》书中的《释鸟》、《释兽》章的全文时 , 父亲李言闻感到十分惊奇 , 他不能不承认 , 小小的李时珍有着非凡的记忆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
李时珍家里有丰富的医学藏书 , 他在阅读这些书的时候发现许多讲药物的书并不完全可靠 , 他决心把药书中的错误纠正过来 , 把新的经验和知识补充进去 。因此 , 李时珍非常喜欢通过亲身实践去弄明白医书上的一些疑问 。
有一次 , 他问父亲:“医书上画的24块斜方块的花纹 , 是什么意思?”父亲说:“我们这地方就出白花蛇 , 你到山上捉一条看看 , 不就知道了吗?”于是 , 李时珍独自登上凤凰山 , 在山洞附近捉到了一条白花蛇 。他仔细一看 , 白花蛇确实有24块斜方块形的花纹 。这才算真正相信了医书上的说法 。
还有一次 , 李时珍听说均州(今湖北均县)的太和山上有一种很希罕的果子叫榔梅 , 人吃了可以长寿 , 他决定亲自去山上看看 。当李时珍在半山腰的一座庙里休息时 , 看庙的老人听说他要上山采榔梅 , 担心地对他说:“可不能去呀 , 皇上有令 , 榔梅只能由皇家来采 。百姓要是采了 , 就要问罪 。”李时珍心想:“榔梅是天生的果树 , 又不是皇上自己种的 , 为什么不能碰?我一定要弄几个回去 , 看看它到底有什么功效 。”这天夜里 , 李时珍趁着月色从小路上了山 , 采到了几颗榔梅 , 还连枝带叶折了几枝 。回家后仔细一研究 , 发现榔梅原来是一种榆树类的果实 , 吃了它根本不可能长生 。李时珍不禁笑起来 , 从此他更加坚信了只有亲自实践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