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一招“斗转星移” 整整拖住了日本十年

李鸿章的“心”与“机”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 , 身处数千年未见之变局 。作为中国洋务和外交的“老戏骨” , 李鸿章与东西列国打交道已经几十年 , 经过岁月的风霜与磨练 , 使他能够于审时度势中 , 往往石破天惊 , 变被动为主动 。不仅深悟“弱国无外交”的现实 , 更懂得中国如何能把握住“以夷制夷”的玄机!
回顾甲午战后的中日邦交 , 后世之人评价李鸿章与清政府割让台湾之举是“丧权辱国” , 这本没有错!割让台湾与日本 , 确属国之大耻!但于外交而言 , 这本属无奈之举 , 换做谁都不愿意 。但外交依旧得办 , 与列强仍要周旋!国之谋士 , 当以未来计 , 忍常人所不能忍之情 , 做常人所断难做之事 。若台湾割让无可挽回 , 那么如何能以牺牲台湾 , 换得中华一线生机、使枯木又逢春 , 这才是当时最大的现实政治 。
常人与智者的差别往往就在这一点上 。试看当时:李鸿章改变不了1894年中日胜败的结果 , 但他却能着眼东亚格局与大势以弃台湾一子而全中国一局 , 中日在台湾的一舍一取间能够“乾坤斗转” , 这不能不说是高人布局!
“空子”与“落子”间的台湾
日本觊觎台湾良久 , 早在1872年便蠢蠢欲动 , 跃跃欲试急于直接吞并之 。清政府虽对日本有所警觉 , 可囿于当时大清与日本较量高下未见 , 台湾反倒成为大清国防的软肋与短板 。
若论1895年的台湾 , 尚属于农业社会 , 清政府虽有开发之心 , 而无开发资金与专门人才 , 为巩固台湾每年还需花费不少银子 。即便有台湾设省和刘铭传主政 , 依旧没有给台湾发展带来多大的改变 。
【李鸿章的一招“斗转星移” 整整拖住了日本十年】以李鸿章的眼光:台湾地贫民穷 , 中日甲午大战 , 中国虽败 , 但依旧有东南半壁工商业资本以为凭借;日本虽胜 , 国家实力虚耗太多 。若能用台湾把日本拖住 , 诱使日本倾力开发台湾 , 虽显无奈 , 但引狼如此总比它直接肆虐大陆要强 。假如果真如此的化 , 则既能避免日本再度西犯中国 , 又能换来中国喘息与自强所最需要的宝贵时间 , 更能收未来台湾发展的未知成果 , 着才算是知时务 , 中日之间的成与败往往在势不在实 , 强弱转化无常 , 但有转才有机 , 以“斗转星移”方不失中国立场!
绑定、打乱日本的脚步
众所周知 , 日本自民治维新起 , “富国强兵”与“征韩脱亚”是它的国家战略的一体两面 。为了打通朝西的大陆通道 , 日本不惜与大清一战 。虽然胜利 , 但受阻于北方强大的沙俄 。甲午一战日本便提出要割取辽东与台湾两地 。很明显:它是要以“快速鲸吞”中国换得与沙俄在远东一较长短的实力!
可国家如人一样 , 得一口一口吃饭长 , 甲午之战后 , 沙俄虽然摆出了与日本在辽东决战的姿态 , 但日本囿于实力 , 不敢接招 , 这亦如李鸿章所料 。日本虽得3000万“赎辽费” , 但不能涉足辽东半步 , 这实实脱了日本迈向大陆十年的后腿!若再论上日本“九一八”之后全力开发东北 , 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资本 , 那又是40年之后的事情!
由此看来 , 虽然中国在甲午是战败了 , 但李鸿章是十足的挖了个大坑让日本人跳 。日本虽胜 , 但东亚争霸之路是越发走的艰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