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上经常见到的“白色唾沫”,真是蛇的口水吗?到底有毒没有?( 二 )


沫蝉是一种很擅长跳跃的昆虫 , 它们本身的体型非常小 , 最大的成虫体型也不超过2厘米 , 所以一般躲在草丛中很难被人发现 。 它们在冬天跟初春的时候都是在地底下生活的 , 一直等到5月份气温变热才从土里爬到地上的植物枝叶上来 。 这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 , 它就会从肛门和腹部分泌出这种液体 , 然后再经过腹部器官时形成这种类似于泡沫状的液体 。
如果仔细观察这种泡沫 , 我们会发现有些里面是中空的 , 这就是沫蝉用来保护自己的方式 。 所以 , 我们以后再看到这种白色唾沫时就不要再冤枉蛇了 , 这是沫蝉的“杰作” 。

说到这种小昆虫 , 它还有另一个非常厉害的技能——跳跃!科学研究记载 , 一只身体不到2厘米的成虫 , 跳跃的高度能达到70厘米 , 绝对能算得上昆虫界的“跳高冠军” 。 不过这种虫子可不是啥益虫 , 它对庄稼的破坏性大着呢!
因为它主要靠吸食植物茎杆中的汁液为生 , 而且进食量特别大 , 有些植物甚至会因为水分流失过快而发黄枯萎 。 农民对这种虫子简直深恶痛绝 , 因为它们主要的活跃区域就是在农田里 , 而且由于成虫的跳跃能力很强 , 即便是喷洒农药也会因为它们不停地跳动导致农药不能有效作用于这些害虫身上 。
所以 , 每年到了5月份时 , 农民就会铲除地里的杂草 , 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 。 同时再喷洒农药 , 尽量在它们还未长成成虫时及时除掉 , 减少给庄稼带来的损失 。

由此可见 , 我们平常在野外看到的白色唾液是由沫蝉分泌出来的用以保护自己、繁衍后代的东西 , 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避免受到天敌捕食用以自保的方式 。 而小时候大人常说的这是蛇的口水 , 用手摸到会中毒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 , 说到底是大人为了不让我们到危险的地方玩耍、担心我们出意外而编造的“善意的谎言” 。
当然 , 并不是所有的这种白色唾液都是沫蝉分泌的 , 大自然中另一些动物也会分泌类似的沫状液体 。 比如一些体型较小的蛙类 , 还有螳螂 , 它们在产卵时也会分泌类似的液体 , 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后代不让敌人轻易接近 。 不得不佩服这些大自然的生灵 , 为了自身安全和后代的繁衍 , 这种自保的方式确实有趣又充满智慧 。

总结:虽然这种保护自己的方式很独特 ,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小昆虫会对庄稼造成伤害 , 是一种害虫 。 所以 , 及时除草、喷洒农药也是我们不得不采取的方式 , 把这些害虫的分布密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 既能让庄稼实现好的收成 , 也不至于过度使用农药造成生态的破坏 , 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问题 。 你们觉得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