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原因是什么?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原因是什么?一提到万里长城,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 。尽管秦始皇不是历史上修筑长城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但在人们的印象里,长城与秦始皇有着不解的渊源,提到长城就不能不说秦始皇 。
秦始皇是一个有着强烈危机感和忧患感的帝王 。当上皇帝之后,他并没有因一统天下的成就而陶醉,相反却一直忧心忡忡 。大秦帝国是在暴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对的声浪即使很小,但大规模爆发却从未间断 。如何谋求大秦帝国的长治久安,是他的心愿也是他的心病,这件事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 。
大秦帝国在将新政推向全国的过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为了获得民众对大秦帝国的认可,安定天下民心,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开始不断地巡幸天下 。他巡游的地点先是选择在秦国境内,试行一年之后,逐步推广到秦国以外的领地 。始皇二十八年,他从咸阳出发,经齐地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到达海边,又转经江苏、湖南、浙江、湖北返回咸阳,其行程几乎遍及整个中国 。即便是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他的旅程仍然漫长得令人生畏 。
方术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这可能有助于排解他身心的巨大压力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位名为卢生的方士逐渐成为秦始皇的宠臣,他就是那位编造谎言引动秦始皇修建长城的主角 。卢生原本燕人,虽然仅为一个方士,但对秦始皇的施政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说到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历史学家都绕不开两件事,一是修长城,二是坑儒,这两桩事的始作俑者都是卢生 。按理说,当时正值壮年的秦始皇不应该对生死问题有那么紧迫的危机感,但长生不老似乎与长治久安有着天然的关系 。为了寻求不死药,秦始皇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物力,求仙、封禅无所不用其极,最为典型的是派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到东海求仙,规模之大史无前例,但却一去杳无音信 。
秦始皇寄予厚望的方术之道没有收到任何效果,他所面临的现实威胁反而越来越大 。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他在东巡的过程中遇刺,虽然幸免于难,但受到的打击非同小可 。不过两年,他在咸阳微服巡行,又一次受到袭击 。这一次的打击更甚前次,当年遇刺尚在秦地之外,这一次危险发生在首都咸阳 。连京城的安全也成了问题,他内心的无奈与恐慌可想而知 。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对神秘主义的倚重更为强烈,他急于想找出威胁秦帝国的准确原因和有关自身安危的确切答案 。始皇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15年,他派卢生去求仙人指点未来的发展方向 。卢生此去没有任何收获,回来后,他对秦始皇大肆歌功颂德,吹拍溜须,言辞间没有实质性的东西 。对人们的阿谀奉承,秦始皇已听了很多年 。他需要的不是这些,他强烈渴望的是对巩固政权真正有益的东西 。于是他再派卢生入海寻求仙人指点,总是无功而返的方士这次带回了一本《录图书》,这本谶书上记录着一个惊天秘密:“亡秦者胡也” 。
2、胡人究竟有什么样的威胁,使得秦始皇如此兴师动众?
秦时指的胡人,就是以后的匈奴 。追溯历史渊源,匈奴原本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就秦国而言,其早期的建国史堪称一部与胡人的斗争史,中间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 。秦昭襄王时,胡人威胁到秦国的北部边境,秦国出于东进的考虑,对胡人采取了筑城防守的策略 。
战国中后期,胡人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他们飘忽不定的作战方式令中原国家头疼不已 。赵武灵王以胡服骑射革新武装,在与胡人的斗争中大获全胜 。秦始皇统一全国时,匈奴人逐渐由一盘散沙汇合成一个较为统一的国家,实力又有所增强 。匈奴首领称为“撑犁孤涂单于”,“撑犁孤涂”是天子的意思,“单于”是广大的意思,中原人习惯上将他们简称为单于 。当时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秦军与匈奴间没有大规模的冲突 。这一方面是因为秦军善战,匈奴人不敢轻易挑衅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匈奴所处的形势险恶,他们西临大月氏,东接东胡,南面强秦,三面都有强敌存在,匈奴不敢轻举妄动 。
首先,匈奴居无定所,很难将其制服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城池居住,也没有财富需要保护,根本不怕攻击 。
第二,攻击匈奴,大秦将处于两难境地 。如果派轻骑兵速战速决,粮草供应问题很难解决;而如果派辎重大兵压境,则部队的机动灵活程度受损,很可能追击不上匈奴 。
推荐阅读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真奇怪 为何秦始皇一辈子都不立皇后呢?
- 为何秦始皇指定扶苏继位却又将他派去面对匈奴
- 盗墓祖师爷曾入秦始皇陵看到这个扭头就走
- 秦始皇要徐福寻找的不老药到底是什么?
- 秦始皇陵新发现 大批未成年少女被碎尸陪葬
- 秦昭襄王和秦始皇是什么关系 秦昭襄王嬴稷简介
- 秦始皇秦陵地宫曝光 秦始皇尸体疑遭腐烂
- 揭秘秦王子婴的身世 秦王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吗
-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被冤枉的?是项羽的罪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