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 即使身在异族却心中有国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 , 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 , 为了继承祖上抗击匈奴的遗志 , 便向汉武帝主动请战 , 要求带兵攻打匈奴 , 收复国土 。汉武帝当时很欣赏李陵的勇气 , 便批准了这次军事行动 。李陵在当年九月率领5000人的部队 , 从居延出发 , 行军30日 , 部队来到了达浚稽山(大约就是今天阿尔泰山中段) , 不想在此遭遇到了匈奴的大股部队 。匈奴单于用三万大军包围了李陵的军队 , 李陵安排部队前队用盾和戟作防线 , 后队军兵则持箭和弩备战 。他向士兵下令:“只要听到鼓声就向前冲 , 听到锣声就停止 。”匈奴军攻上来的时候 , 士兵按李陵的号令 , 防的防 , 攻的攻 , 一时间千弩齐射 , 匈奴兵死伤严重 , 不敢向前 , 李陵率汉军乘胜追击 , 斩杀数千匈奴兵 。
但就在此战后 , 双方各自盘算下一步行动的空隙 , 一件令李陵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李陵部队中有一个叫管敢的士兵 , 因遭到上司校尉韩延年辱骂 , 而心生怨恨 , 竟悄悄地主动向匈奴投降 。为了立功和报复汉军 , 这个叛徒将李陵部队孤军作战 , 弓矢所剩不多等军事机密都向单于作了汇报 , 还把李陵下一步排兵布阵的军事计划也告诉了单于 。在这种情况下 , 单于调整军事计划 , 向李陵部队发起了猛烈地进攻 , 最后 , 李陵部队在弓矢耗尽 , 无军救援的情况下 , 损失惨重 , 李陵本人也被俘获 。由于李陵没有战死 , 所以边关大概了解了一下战斗情况后 , 便向朝廷上报说李陵降敌了 。
汉武帝得知后 , 非常气愤 , 不少大臣也大骂李陵不忠 。此时 , 却唯独一个人站出来 , 替李陵说了好话 , 他就是太史令司马迁 。司马迁对汉武帝说:“李陵为人重信讲义 , 一心报国 , 此战他以区区5000孤军对阵数万匈奴军 , 转战千里 , 弹尽粮绝之下被俘虏 。这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是可敬的 。他现在身陷匈奴营中 , 留着性命 , 一定是在寻找新的机会为朝廷立功 。”
司马迁的一番话 , 不但没有打动汉武帝 , 还遭致了宫刑之祸 。由此之后 , 司马迁心灰意冷 , 他忍辱负重 , 专心撰写《史记》 , 将满腔的热血都泼洒到笔尖之上 。
司马迁的话虽然没有令汉武帝相信李陵投敌不是真心 , 但也多少引起了他的注意 。所以 , 此后他曾派公孙敖带兵设法抢回李陵 。但公孙敖毫无成果 , 为了向皇帝交差 , 他竟然在没有确认的情况下 , 就向汉武帝汇报说:“听说李陵正在贼营操练匈奴人 , 准备攻打汉朝” 。汉武帝大怒 , 叫人把李陵的母亲、弟弟以及妻儿等都杀害了 。可事后了解到帮匈奴人练兵的人叫李绪 , 是一个投降匈奴多年的汉朝都尉 , 不负责任的公孙敖明显是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
李陵后来直到家人尽数被汉武帝杀害 , 内心非常痛苦 。他曾和同在匈奴被困的苏武有过交流 , 他对推心置腹地对苏武说:“你不降匈奴 , 忍辱负重 , 功劳盖世 。我当初被迫投降是想着找机会劫持单于 , 为国尽忠 , 却不曾想 , 皇上并不能了解我的苦心 , 杀了我的老母和家人 , 断绝了我归汉的后路 。”苏武说:“我从前听说过你的为人 , 但现在毕竟你的处境不同了 , 是非功过 , 只好由人们评说吧!”
【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 即使身在异族却心中有国】李陵听后 , 内心更加悲愤 , 长叹一声说:“比起苏君来 , 我李陵真如粪土一般 。”说罢 , 热泪纵横 , 并吟唱了一首《别歌》:“径万里兮度沙漠 , 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 , 土众灭兮名已颓 。老母已死 , 虽欲报恩将安归?”歌罢 , 李陵朝着南方跪拜不起 , 苏武叹息不止 。这就是李陵“身在异族心在汉”的故事 。李陵在匈奴二十余年 , 元平元年病死 。李陵以其特殊的经历使其成为历史上颇有争论的人物 。有人以李陵投降匈奴而不耻于他 , 也有人认为他敢以“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 , 并非怕死 。看来只有司马迁的那一番言论 , 才是历史对李陵的公正评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