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治乱象丛生 列强干预从清末就已经开始

学界所说的北洋时期,一般指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至1928年东北易帜,这期间的中国政治,因形式上主要操纵于袁世凯及其后继者之手,亦可称北洋政治 。从大的线索而言,这其中经历了承认民国、洪宪帝制、参加一战、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军阀混战、修约运动等节点,每一个节点背后都有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 。其复杂之处,不仅在于北洋派系内部的争斗,还在于列强势力掺杂其间,各自培养自己的代言人,支持一派、反对一派,甚至有时候亲自出马,干涉北洋政治 。
日本在北洋时期欲控制中国的意图是相当明显的,从承认民国到提出“二十一条”要求,都可体现出这种趋势
列强对北洋政治的干预,并非始于1912年1月1日之后,而是早在清末已经开始 。列强对北洋政治的干预,很大程度上是晚清时期争夺势力范围和利益的继续,只不过面对了中国内部新的形势 。各派政治势力为了达成各自的目的和利益,亦有意寻求列强的帮助 。究竟是谁操纵了北洋政治?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事件面前,因利益寻租的关系,并没有绝对的主导者,但具体到某个案例上,总会有起主要作用的几个国家或某派势力的结合 。基本上,日本在北洋时期欲控制中国的意图是相当明显的,从承认民国到提出“二十一条”要求,都可体现出这种趋势 。而美国则从承认民国开始一直试图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努力,华盛顿会议则直接拆散了英日同盟,使得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面临着是否被列强承认的问题 。1912年1月5日,孙中山发表对外宣言,呼吁“深望吾国得列入公法所认国家团体之内,不徒享有种种之利益与特权,亦且与各国交相提挈”,这是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身份首次正式要求列强的承认 。从此民国政府开始了为期近2年之久的寻求列强承认的外交历程 。
1912年2月21日,日本外务大臣内田康哉电令驻英、美、俄三国公使,向三国政府提出了关于承认问题的备忘录,就承认的条件征询意见 。日本所提条件内容主要有:一、继续尊重外人之一切权益;二、承认偿还以往之外债;三、各国在承认问题上取一致行动 。
日本对德宣战后,侵占胶济铁路,攻占青岛 。趁列强无暇东顾之际,抛出了企图全面称霸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日本时任驻华公使日置益在得到外相加藤高明的亲手训令后,于1915年1月18日,要求晋见袁世凯 。当日下午,袁世凯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日置益 。日置益当场宣读了二十一条要求全文,并要求中国全面接受,尽快答复 。日本一直企图向各国隐瞒真相,特别是对第五号(如,在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日本人,充为政治财政军事等各顾问;须聘用多数日本人,以资一面筹划改良中国警察机关;在中国设立中日合办之军械厂聘用日本技师,并采买日本材料)的内容极端要求保密,试图稳定在华有利益的各国,意图取得各国的中立 。2月15日,外交总长陆征祥会晤日置益,希望日本方面放弃第五号要求,但日置益予以拒绝 。无奈之下,民国政府将“二十一条”全文电告协约各国政府,冀求引起各国注意,向日本施加压力 。英、美等国虽然对第五号要求表示关切,但此时各国多有求于日本,愿持观望态度 。
经过多次谈判,至1915年4月26日,日本向中国提出最后修正案,作出些微让步 。针对日本的修正,中国于5月1日提出修正案,在山东、满蒙杂居、第五号要求等问题上坚持立场 。此时,形势已难调和 。英国于5月4日照会日本,不希望日本与中国开战,希望日本遵守英日同盟的精神 。在国际压力和中国的坚决抵制下,日本最终同意放弃第五号要求,并于5月7日,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限9日午后6时答复 。当时的毛泽东得知后,愤而写下四言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5月9日,最终中国接受了日本的最后通牒 。
对华采取一致行动是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达成的共识
五卅惨案后,借助国内激扬的民气,北京政府于1925年6月24日向华盛顿会议与会国递交照会,正式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 。北京政府在照会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自近年来,中国舆情及外国识者,佥谓为对于中国公道计,为关系各方利害计,亟宜将中外条约重行修正,俾适合于中国现状暨国际公理平允之原则” 。
在各国反应之中,英国的态度最为强硬,法国和葡萄牙次之,美国最为宽容,日本相对温和 。当时英、美政府分别将自己的建议案转致其他有关各国,探听他国是否赞同己见,由此引出了日本修正关税声明草案后的折衷方案 。7月中下旬,日、英、美政府先后拟具各自的复照文本,基本上还是各唱各的调,所表现出的立场与观点相去甚远 。由于对华采取一致行动是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达成的共识,为了协调各方观点,有关各国之间进行了密集的磋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