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是北京时间19点整”
你一定无数次听过这句报时
但你也许不知道
“北京时间”并非天然存在
它的诞生凝结了科研人员的努力
近日 , 总台《吾家吾国》栏目专访了
被誉为“北京时间之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开拓者叶叔华
叶叔华回忆测时:当时是很难的
叶叔华老人出生于1927年 , 投身我国天文事业已经整整70年 。 如今 , 她依然每天都会出现在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办公室 。
最初来到徐家汇观象台(现上海天文台)时 , 叶叔华做的就是测时的工作 。 对于自己创造了“北京时间”的说法 , 叶叔华说并不准确 , “不光是我 , 而是好几个人一起做 。 ”
在国防、测绘等尖端领域 , 计时精确度要求达到千分之一秒甚至更小的误差 。 但在新中国建立之初 , 我国测量时间的精确度却处于世界倒数水平 。 叶叔华回忆 , “实际上当时是很难的 , 一方面是没有钱 , 买不到好的东西 , 另外当时我们的技术也很差 。 ”
“一旦知道自己工作的价值
【“北京时间”你知道是谁创造的吗?】就会全身心地投入”
从1958年起 , 徐家汇观象台着手筹建世界时综合系统 , 32岁的叶叔华挑起重担 , 负责这项工作 。 测时是一项枯燥细致的工作 , 观测者一边目不转睛地跟踪恒星 , 一边记录 , 跟星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观测精度 。
在庞大的设备面前 , 身材娇小的叶叔华操作起来十分困难 , 于是她加了一块木板 , 站在上面跟踪观测恒星 , 无论寒暑、一丝不苟 。 此外 , 叶叔华还改进了计算方法 , 可以保障测时长期稳定 。
叶叔华说:“一旦知道自己工作的价值 , 就会全身心地投入 。 ”
从1964年起 , 我国世界时测量精度便跃居世界第二 , 一年后 , 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通过国家鉴定 , 正式作为时间基准向全国发布 , “北京时间”自此沿用至今 。
推荐阅读
- 如果全球气温一夜骤降40摄氏度,现代科技能抗吗?人类会灭绝吗?
- 鼓励女性打破天花板的女院士叶叔华:天文是我一辈子的浪漫
- 科技高速发展是错觉?宇宙正在锁死人类,3种方法或可突破(上)
- 亚马逊河究竟有多可怕?躲蜂群攻击跳入水中,却被食人鱼撕成碎片
- “叫她兰诺,别叫她布鲁姆太太!”尊重女科学家,从称呼开始
- 性取向真由基因决定?北大浙大专家:发现汉族男性同性恋相关基因位点
- 陈根:人体粪便中存在5万多种病毒,超过90%未知
- 重返20岁不是梦?科学家发现对抗衰老的新细胞疗法
- 重阳节 Soul张璐前瞻布局社交元宇宙,与用户共建“元宇宙”雏形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