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案是谣言导致的大灾难 曾国藩与天津教案( 三 )


但 , 举国声讨之际 , 几乎没有人注意到 , 在朝廷将这份奏折发抄朝野时 , 有意删去了曾国藩为天津绅民辩护的五个“致疑点” 。
交困
五个“致疑点” , 不仅解释了谣言愈传愈盛、天津绅民“积疑生愤”的缘由 , 而且折射了交汇之初、东西方风俗与文化的巨大隔阂 。曾国藩谈到 , 西式建筑均设有地窖 , 这些地窖 , 不过用来隔潮、储放煤炭 , 但由于不是本地匠人建造 , 以讹传讹 , 天津绅民渐渐相信 , “地窖深邃 , 各幼孩幽闭其中” 。
对天主教信仰的无法理解、“不可理喻” , 更导致了众多疑点的出现 。以前任江西进贤县令魏席珍之女贺魏氏为例 , 她进入河楼教堂 , 原本为了治病 , 但信教之后 , 坚持不肯回家 , “因谓有药迷丧本心”;以施洗仪式为例 , 教民初死 , 神甫“以水沃其额而封其目 , 谓可升天堂也” , 对习惯哭丧表达悲伤的中国人来说 , 这也显得异常诡异、鬼祟……
更要命的是 , 当年晚春 , 天津谣言四起、各处檄文揭帖层出不穷之际 , 河楼教堂又遭遇了一场空前瘟疫 。几十个死去的幼年教民 , 大多在夜间掩埋 , “或有两尸三尸共一棺者”;这些棺木尸身 , 埋葬极浅 , 经觅食的野狗发掘后 , “胸腹皆烂 , 肠肚外露” , 这就难怪天津绅民对谣言信以为真、“各怀恚恨”了……
如果说 , 即使不删去这五个“致疑点”、奏折完整面世 , 曾国藩也难逃其咎的话 , 那么 , 这些分析至少使教案显得合乎情理 , 曾国藩“持平办案”的心迹 , 也不会被一边倒地被认为是“卖国” 。问题在于 , 对这个“中兴以来、一人而已”的晚清重臣 , 对这个被认为是“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 , 殆无以过”(《清史稿·曾国藩传》)的当代圣贤 , 朝廷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就不能不谈到那个年仅35岁 , 但异常工于心计的女人 。几乎是教案刚刚爆发 , 慈禧太后就下定了息事宁人、维持和局的决心 。但她不愿表明自己的意图 , 不愿为此招来骂名;为此 , 6月23日 , 在派遣曾国藩前往天津处置教案的谕旨里 , 她这样表达自己的态度:“持平办理”、“顺舆情而维大局” 。
她似乎丝毫没有意识到 , 在“战”、“和”两难 , “论理”与“论势”者相持不下的情况下 , 所谓“顺舆情”和“维大局” , 是不可克服的矛盾 , 是无法平衡的冲突 。几乎是教案刚刚爆发 , 以奕?、宝鋆、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 , 即决心和平结案、维持大局 , 为此他们强调 , “津民无端杀法国人 , 真是借端抢掠”;而以奕譞、李鸿藻、“清流”势力为主的守旧派官员 , 则认为“民心尤不可失” 。他们甚至主张 , 借舆论沸腾、“民气大张”的势头 , 与洋人们决一死战 , 彻底驱逐西方、天主教势力于国门之外……
她迟迟不肯表态;甚至 , 在7月25日《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送抵北京、朝廷又一次进行大辩论时 , 她还欲擒故纵地表示 , “此事如何措置 , 我等不得主意”;这一天 , 在传达给曾国藩的又一道谕旨里 , 她再次强调那如同冰与火不可兼容的两个立场:“和局固宜保全 , 民心尤不可失” 。
她不仅要把这块烫手山芋 , 彻底扔给曾国藩;她还要曾国藩为她承担起“理”、“势”对立 , “战”、“和”两难的代价 。为此 , 她将那份奏折发抄朝野、公诸天下 , 这么一来 , 汹汹民心、滔滔舆论 , 自然会将矛头对准曾国藩;她甚至一不做二不休 , 删去了曾国藩为天津绅民辩护的五个“致疑点” 。这也不是什么画蛇添足之举 , 这么做 , 只会有一个结果:一方面 , 让洋人看到曾国藩办事之难、态度之毫无保留 , 从而见好就收;另一方面 , 对远道而来、旨在通商和传教的洋人来说 , 被彻底激怒的民众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 , 而并不“持平”、没有只言片语辩护的奏折 , 正适以火上浇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