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的武器装备 一战时的三八大盖二战仍用

在一片草原上,一名手持弓箭的女战士被20多名日军、伪军围住 。刹那间,她手持弓箭快速发箭,两分钟内,近一个排的日本兵悉数被射死 。
这是一度热播的抗日剧《箭在弦上》的情节,并被网友称为“小宇宙爆发版”的爱国雷人剧 。然而,在70多年前,如果把这部热剧播给国人看,可能会引致更大的反响,原因在于真实的日军难缠得很 。
这里,就帮您回忆当年侵华日军的陆军单兵枪支弹药的真实状况,让您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
一战的三八大盖,来二战得瑟
时间重回1930年的日本熊本县 。新兵蛋子村上二等兵刚进军营,就挨了上等兵一个嘴巴,原因很简单,枪打得不准,浪费子弹的干活 。
日本国土狭窄,总面积还没黑龙江省大,却养着当时中国1/7的人口(1930年为6500万人口) 。
那时,每年春季,日本捡破烂的老头就会排成行,乘船到美国、欧洲去捡废旧钢铁,拿回日本回炉做武器 。
“对于射程300米的伏靶,不仅5发子弹要全部击中,而且至少要有3发是集中在一个拳头大的面积上 。达到这个程度后,就是限秒射击 。最初是限在4秒以内击中300米外不知从哪里露出来的靶子,其次是限2秒 。这也做到后,就戴上防毒面具快跑30米,接着进入限秒射击……”(五味川纯平:《虚构的大义:一个关东军士兵的日记》)
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会晓得此水准的可怕:这样的普通士兵,约等于他国军队的狙击手 。日军的单兵战斗力,靠的就是准——冲锋枪子弹出得快,全装备养不起,只能拿单发的“三八大盖”凑合用 。
三八式步枪名气颇大,不仅是因为量产时间长(1905年起生产),更与个头有关 。此枪全长1.275米,仅比日本兵矮20多厘米(日军入伍身高要求为1.55米,1940年后为1.45米),到1940年停产时生产了300多万支 。出行时,士兵需要枪口朝上靠在肩上,正所谓“个头不高,枪管补上” 。三八大盖作为一战时的武器装备,到了二战和美国的汤普森、苏联的波波沙等冲锋枪相比,简直就是搅屎棍 。日军也曾产出百式冲锋枪,因为原料缺乏,最终仅量产1万支而已 。于是,著名的九九式狙击步枪登场,该枪最大特征就是上面的2.5倍或4倍的瞄准镜,子弹更是变成了7.7毫米,比三八式的6.5毫米还要大 。
轻重机枪小钢炮,战场逞凶
日本兵的阴,在战场上可谓人类共知,专门藏在草丛里抽冷子一梭子子弹打过去,立刻撂倒几个 。如此阴毒的打法,自然是国人熟知的“歪把子”和“拐把子”机枪 。
机枪,顾名思义,是为了增强火力,但“歪把子”一个弹夹才5发子弹,可谓是奇葩 。“歪把子”又名十一年式机枪,从1922年到1941年停产有29000挺,供弹量为30发 。那么这道数学题是:30发/5发的弹夹等于6 。对,歪把子机枪需要装6个弹夹,这样做很简单,就是为了告诉射手,要节省子弹 。
日本侵占东北后,歪把子的继任者“拐把子”登场,大名是九六式轻机枪 。1936年起,拐把子机枪开始量产,还加大了子弹尺寸(7.7毫米),并最终升级为九九式轻机枪,弹容量为30发,两种枪生产了9.4万挺 。
如此巨量,源于广泛使用 。日军一个班(分队)为13人,配备一挺轻机枪 。一个排(小队)则是3挺,一个团(联队)则是81挺 。当然,还有著名的九二式重机枪 。
作为一款经典机枪,从1922年诞生到1952年退役,“九二式”就没消停过 。先是日本人用,后来被中国人用,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最后在我志愿军中退役,可谓是“流水的部队铁打的‘鸡枪’” 。
九二式外形颇有几分“斗鸡”雄姿,外加上在60秒内发弹500发时产生“咯咯咯”的叫声,成为上个世纪40年代最贵的“鸡” 。1940年,九二式重机枪造价为2175日元/挺,相当于军曹(班长)6年的工资 。
这么贵,自然被日军当成祖宗打板供起来,一个排(小队)才配备一挺九二式,另外还要配备2-4门“小钢炮” 。
小钢炮学名是九四式迫击炮以及升级版九七式迫击炮,是抗日剧中的常客 。“鬼子上来了,快撤退!”作为抗日剧的经典台词,往往说完这句后,就会看到日本兵支起三脚架式的小钢炮,向里面装弹,炸向我方 。
九四式迫击炮,总重达到318斤,与“相扑”无异,作为单兵装备,背着它出行,日本兵可谓欲哭无泪3年多 。
1939年,弟弟版小钢炮减肥成功——九七式迫击炮诞生 。作为经典小钢炮,九七式只有134斤,分成3个盒子组装,成为日本陆军的主要装备,有效射程达到2.85公里,在生产不足600门后,日本眼看着就要战败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