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的历史背景分析 袁绍过于刚愎自用
官渡之战简介 , 官渡之战 , 发生在东汉末年 , 那时天下大乱 , 群雄如雨后春笋般 , 纷纷冒出 , 有名者可为其主 , 经过时间的演变 , 空间的转换 , 形成三国鼎立态势 。
既然称它为三国 , 那么肯定是有三个国家的 , 那么在三国中资格最老的是魏国 , 其次是孙吴 , 势力最为薄弱者为蜀国 。而在三国之前 , 就不可不提出一个人的名字 , 袁绍 , 他的实力不容小觑 , 可以算是天下势力中的绝对强者 , 相对应来说 , 曹操才刚刚冒尖 , 实在是弱者中的弱者 , 其他的两个国家这里也就一笔带过了 。
但弱者不见得永远为弱者 , 当他的发展的进程加快时 , 是很有可能超越强国 , 并吞强国 , 成为强国的 , 官渡之战便是这样的一场战役 。官渡的主要参与者为两方 , 袁绍方以及曹操方 , 中间可能夹杂了零星的蜀国战力的加入 。
为何成为官渡之战 , 是因为这场战役发生的地点便在现河南省 , 古时候的官渡 。这是一场持久战 , 全程历时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时间 , 可谓是一场耗时耗力的战争 。
袁绍那时是兵强马壮 , 可谓是强中之强 , 曹操的势力才刚完成搭建层面 , 从理论上分析 , 袁绍秒曹操 , 那是分分钟的事情 , 但结果却大跌眼镜 , 曹操和下属谋臣凭借着机智的谋略 , 最终以两万人打败了袁绍约十一万人的大部队 。
从官渡之战中 , 我们可以学习弱者怎样扭转局势 , 从曹操的角色去分析看待问题 。
官渡之战背景
我们分析任何一场战役 , 必定要分析它发生的大时代背景 , 起因经过发展及其结果 。这样的分析才能称之为全面的分析 。
我们将官渡之战带入 , 同样的进行上述问题的一一分析 , 但侧重点我们将放在大背景的重点分析 。
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是东汉末年 , 那时汉室王朝衰败至极点 , 董卓谋逆造反 , 被袁绍军队集结军队加以讨伐 , 并最终将董卓杀死 , 另外方面 , 曹操带着汉室皇帝占据一方 , 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帜烽烟不断 。这厢袁绍军与曹操军势力不断扩张 , 占据的领土已经相邻咫尺 , 袁绍军队那时的力量已升至顶点 , 妄图吞并曹操军队 , 成为一方的霸主 。
而那厢 , 吴国内乱 , 孙策被刺客刺杀而亡 , 孙权继位 , 正忙着处理自己国内之乱事 , 暂时没有时间去参与 , 也没有精力去参与到官渡之战 。蜀国实力弱 , 但却不安于本分 , 趁着袁绍与曹操的战争 , 妄图想分一杯羹 , 于是刘备绕道曹军背后 , 想来次偷袭 , 结果却以失败告终 , 失败不要紧 , 但是却将关羽给曹操掳了去 , 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
袁绍觉得自己一定能够战胜曹操 , 于是集结军队 , 备好兵器 , 声势浩荡的就出发了 , 但此人太过刚愎自用 , 听不进谏言 , 而曹操力弱 , 在选址和战术上是避其锋芒 , 选择合适的战术去完成这场战斗的 。
袁绍的失败 , 曹操的成功 , 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之杰作 , 缺一不可 。
官渡之战地点
官渡之战 , 空前绝后 , 它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政治作用 , 对后期的政治局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正是因为它的结局导致了曹操也就是魏国的一统北方 , 也间接为三国鼎立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之功效 , 当然这场战役胜利之秘诀也成为了后人乃至军事学家们对其的不断分析和总结 , 以期望找到制胜秘诀 , 能够帮助自己的国家取得这样的空前胜利 。
官渡之战 , 显然此战役发生的地点是在官渡 , 官渡放在现代地图中来看 , 就是我国河南省郑州片区 , 河南在整个中国来看是在中部 , 是南方与北方的一个交界之处 。但在古代 , 它可能更加偏向于北方地带 , 当时袁绍的势力和曹操的势力发展均是在北方 , 也就是说为了扩大势力范围 , 他们最终一定会出现互相厮杀的局面 , 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