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少帅” 发动西安事变 民国四大美男 张学良( 二 )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出拥护中央、呼吁和平的“巧电”,不失时机地出兵华北,10多天时间,东北军即完成了对平津地区的占领 。10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联电张学良,表示接受和平解决 。随后,阎、冯联袂下野,晋军、西北军分别为张、蒋收编 。
中原大战后,张学良成了赢家 。张在中原大战胜负已分时入关,未受到任何损失,他却不仅在战争中靠卖军火和索要军费发了一笔财(张部一入关蒋即发开拔费500万元),还于战后获得了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青岛三市的地盘,整编后的晋军和西北军一部也归张指挥 。政治上张学良还
获得了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的职位,成为蒋介石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其部下也有多人进入南京中央政府 。中原大战后的张学良,实力和声望达到了其人生的顶点 。
但是,因为处理中原大战的善后事宜,张学良对东北事务的精力被分散;而且中原大战后入关的大批东北军没有回防,1931年张学良为了讨伐石友三又再度征调部分东北军精锐入关,导致了东三省兵力的进一步空虚 。这些都给图谋东北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 。正好是张学良入关的一年之后的9月18日,日本少壮军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
九一八事变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在南满拥有铁路特权的日本和长期处于内战状态的中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升高了 。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 。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 。9月6日张学良又致电臧式毅、荣臻:“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衅,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属,确实注意为要 。”是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驻守北大营的一万多名东北军将士因遵循张的严令没有抵抗 。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1931年9月19日,张学良在北京协和医院对天津大公报采访人员谈话时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 。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 。9月22、23日,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也分别发表讲话和告国民书,要求“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希望我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事实上默认了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 。张要求其率领的东北军力避冲突,并退守锦州 。
在“不抵抗政策”指导下,张学良和蒋介石都寄希望于国联 。但到1931年10月24日,国联作出决议,要求日方撤军,而日本不但不加理会,反而于11月进攻嫩江黑龙江守军 。日本野心已暴露无遗,张学良自谓:“国联自身本无实力,仅能调解纠纷,不能强判执行,中日事件最好能自谋解决办法 。”但在嫩江桥战役中,当日军和伪军张海鹏部向嫩江桥进攻时,张学良令守军于兆麟部和平撤退,以免靡乱地方,仍旧依赖国联。
江桥抗战,马占山可谓孤军奋战,未获驻防锦州一带东北军的实力援助 。张学良驻锦州队伍“毫无战斗准备” 。江桥战斗结束后,张学良受到社会舆论猛烈抨击 。上海救国联合会说“黑省马军,孤军抗日,效忠疆场,张学良未能拨援” 。市民联合会致电国民政府,指责“张学良坐视日寇侵略东北,辱国丧地,放弃职守”。全国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亦电请政府“严惩张学良,克日出兵”。
南京政府在认识到日军必将占领东三省的野心和国联的软弱后,逐渐改变政策 。1931年11月14日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大会通过决议“严令各省文武官吏若遇外侮入侵,应做正当防卫,严守疆土,与城存亡,不得放弃职守” 。
而11月锦州事变中,张学良仍未下抗日决心,而是钟情于“锦州中立化”方案 。11月29日,张学良致蒋介石密电,称“惟个人对此亦颇赞成”,并在与日方代表谈判之同时,开始安排东北军撤出锦州 。顾维钧于12月3日电文中极力劝阻道:“兄(指张学良)拟将锦州驻军自动撤退,请暂从缓” 。后1931年12月5日顾维钧又与宋子文联名致电张学良:“现在如日人进兵锦州,兄为国家计,为兄个人计,自当力排困难,期能防御 。”蒋介石亦于12月8日致电张学良:“锦州军队此时勿撤退 。”但12月21日,张学良致电第二军司令部:“当最近日本进攻锦州之时,我军驻关外部队理应防范,但若现政府方针未定时,自然不用锦州部队进行防守,因而撤至关内”,“部队驻地为迁安、永平、滦河、昌黎” 。当日军进攻锦州时,国民政府多次电令张学良抵抗 。12月25日,令其“积极筹划自卫,以固疆圉” 。张学良部队开始从锦州撤退后,12月30日国民政府还急电其“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但日军兵不血刃占领锦州 。日军占领锦州及绥中一带后,实现了对东三省的完全占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