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军奇闻 唱《八路军进行曲》的国民党王牌军( 三 )


于是 , 蒋对远征军反攻缅甸的作战深感忧虑 , 担心其实力因此遭到重大消耗 , 并力图通过对远征军中方将领的控制 , 消极对待史迪威的作战计划 。
无奈史迪威对蒋不愿放权的思路早有防备 。早在第一次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时候 , 他就被蒋介石的水磨功夫折腾得半死 。当时 , 史迪威号称是可以指挥整个远征军的 , 然而到了战场上他才发现蒋介石始终在遥控这支部队的指挥权 , 而且在缅甸叠床架屋地造出了接近一个班几乎与史迪威具备同样权限的将领 , 这些人员包括参谋团团长林蔚 , 远征军副总司令罗卓英 , 远征军实际的前敌总指挥杜聿明 , 等等 。。。当然还有蒋介石自己 。这个古怪的足以让人自杀的指挥体系加上三心二意的英国人亚历山大上将 , 几乎把史迪威逼疯 。他终于明白蒋介石让他“指挥”远征军不过是一个游戏 , 实际上并不肯真的让他指挥这支军队 , 而只希望这个大鼻子把美国的援助物资要来运到就足够了 。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失利 , 和这个古怪的指挥体系很有关系 。
史迪威当然不会在同一个地方第二次摔倒 。他采取的措施 , 就是一面为远征军提供最好的后勤服务 , 尊重士兵改善待遇来争取军心 , 一面坚决拒绝蒋介石对这支部队的插手 , 只让他名义上拥有这支军队而已 。所以 , 孙立人的做法得到史迪威的支持 , 而且在远征军的问题上 , 美军顾问人员的意见更加重要 。
中国远征军在滇缅战场上的确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 。根据日方资料记载 , 仅仅第十八师团和第五十六师团 , 在与中国远征军的作战中 , 阵亡–注意 , 不算负伤的--阵亡的人员就达三万八千二百八十六名 。实际与远征军作战的日军还有另外三个师团和一个混成旅团 , 可以想象远征军给日军造成了多么大的伤亡 。
个人感觉 , 新一军 , 新六军回国后最终覆灭在内战的大染缸中 , 与离开了史迪威精心缔造的美式环境有关 。与此类似的例子 , 在现代还可以找到一个 , 就是耗资巨大的健力宝足球队 。
事实上演剧五团在云南 , 正是通过演出中给美军顾问留下了深刻印象 , 才获得了前往缅甸慰问演出的邀请 。当时史迪威一系的美军顾问 , 对共产党并无太敌对的看法 , 史迪威甚至还建议过直接向延安提供武器装备与日军作战 。在当时情况下 , 美军顾问支持的事情 , 国民党方面想阻止也无可奈何 。
孙立人采取军中不建党的立场 , 未必不是在蒋 , 史之间求得一个平衡 , 避免激化双方矛盾 , 为自己获得一个简单的环境 。对于一个真正的军人来说 , 他很不愿意卷进这样的政治漩涡 。但他这段时间的表现 , 难免被蒋视作离心 , 或许他后来被囚禁三十余年的命运在此时已经注定 。
所以 , 在孙立人的部队中 , 对于国共之争 , 其敏感度远远低于其他国民党军队 , 他未必知道“向前向前向前”是八路军的军歌 , 就算知道 , 恐怕也未必在意 。
而且 , 当时这首歌的歌词 , 并无“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这样敏感的句子 。
最早注意到八路军进行曲/解放军进行曲歌词的变化 , 是在一本日本左翼采访人员采访八路军的书中 。
这位日本采访人员名叫永峰正树 ,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 , 他来到八路军中采访并且追随八路军部队转战 , 直到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才离去 , 并写成《与八路军在一起》一书 , 描述了八路军的战斗和生活情况 , 在日本影响很大 。
现在看来 , 永峰正树应该与当时在狱中的日本共产党领导人德田球一关系密切 , 他采访八路军的时候 , 日本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将面临战败 , 而在思索战败后应该走怎样的道路 。八路军装备低劣 , 却能够在华北和日军反复争夺 , 不但没有被消灭 , 反而越战越强 , 日军始终无法奈何这支军队 。无论威压还是利诱 , 华北的军民始终团结一体 , 如鱼水结合 , 让一部分日本人感到应该对这支神秘的军队进行更多的了解 , 也许可以从中找出未来日本的复兴之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