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长平之战 秦赵决战地为何会选择在长平?( 三 )


由此可看出冯亭“嫁祸于赵”之说不成立,司马迁对于赵胜的批评也只是一家之言 。
决战地为何在长平?
秦王大怒,兵发上党 。王龁勇猛,很快就将上党从赵军手中夺回 。此时,“长平”开始取代“上党”成为历史叙事的主要地点 。事实上,秦国谋划长平一战由来已久 。早在公元前337年,就有人向当时刚即位的秦惠王提出了攻打长平的建议,此人就是著名的纵横家张仪 。《战国策·秦策·张仪说秦王》中,张仪如此游说秦王:“赵国屯重兵于长平,目的就是为了夺取韩国的上党 。大王您应该用计谋击破赵军,然后攻陷武安 。”然后,张仪认为可以利用赵国君臣上下不能同心同德之机,一举拿下邯郸,而后大军再向西,攻占修武,越过太行羊肠坂,降伏代和上党 。如此一来,赵国既灭,韩国也必然灭亡,并进而致使六国合纵抗秦的势力彻底垮台 。《战国策》的这段记述表明,赵国觊觎上党已久,而张仪也早已认识到上党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
但张仪的谋略没有被秦惠王采纳,究其原委是因为秦国当时还没有足够的力量与赵国决战,而且当时赵国与东方诸国关系十分密切,所以秦王不敢轻举妄动 。但考察当时形势,秦国经过公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大增,而当时赵国还没有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革,实力远不如秦国 。之所以秦国不与赵国正面大规模决战,其根本原因是忌惮于六国的“合纵连横”抗秦之策 。秦国要想没有后顾之忧地攻打赵国,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这在后来的长平之战中得到了体现 。
反观赵国,武灵王赵雍以“胡服骑射”大幅度提升国力之后,野心渐露 。《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299年,赵雍亲自扮作使者前往秦国观察地形、打探虚实,以确定袭击秦国的路线及策略 。可见此时赵雍认为赵国已经有实力主动攻击秦国 。赵雍如此大胆的举动被识破后,秦昭王大惊失色,戒心大增 。
长平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秦赵两国的视野之中 。
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攻赵,夺取了长平光狼城(今康营村) 。但由于当时秦楚关系紧张,秦国没有进一步夺取上党,而是选择了撤兵 。
公元前269年,秦国又派胡伤进入上党攻打阏与(今山西和顺),结果被赵国大将赵奢击败 。
这两次战役,地点都已经很接近长平 。那么,秦赵大战的决战之地为何发生在长平呢?这与长平的地理位置和地貌地形密切相关 。
其一,长平是上党郡乃至赵都邯郸的西南两方交通襟喉和战略屏障 。秦国与赵国的角逐中,秦国无论进攻上党,还是最终直指邯郸,不外有两条山间战略孔道可走——不管是取乌岭(今翼城、沁水界)、空仓岭(今沁水、高平界)一线的西路,还是取羊肠坂(今晋城南碗子城一带)、天井关(今晋城南)一线的南路,长平都是战略捷径,也是别无选择的必经之路 。这就是说,只要廉颇有一支劲旅锐卒固守长平不失,秦军就不能蹑足上党,更无法接近邯郸了 。
其二,长平本身是整个上党地区具有诸多军事地理优越条件的极理想的战略重地 。长平山峦绵亘,河流纵横,各类地形发育充分 。按面积比较,长平地区丘陵为主,其次是山地,再次才是平川 。主河丹河纵贯南北,又有五大支流呈网状遍布全境 。这样的地理环境之于战争,则山地有险可凭,特别是西、北方面有高平关、长平关、故关等群塞可固守,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些战场条件,大多对于赵军有利,而对于远道而来的秦军却多有不利 。
于是,长平不可避免地成为秦赵大战的主战场,血腥之气开始弥漫在这片土地的上空……
【复原长平之战 秦赵决战地为何会选择在长平?】长平之战后40年,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秦王嬴政称始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皇帝 。但正如靳生禾教授所说:“秦这个带着先天的脆弱进入历史舞台的统一大帝国,几乎与生俱来就又陷入了天下反叛的怒潮之中” 。不足20年,强盛一时的秦王朝果然就烟消云散了 。秦的溃灭,也许早已注定——杀降于长平,虽威慑六国,但却失去天下人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