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战役 马步芳曾放言保兰州还要直下西安

兰州战役 , 是解放战争时期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甘肃省兰州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 , 由彭德怀任总指挥 。战役发起于1949年8月 , 经历了窦家山、古城岭、马架山、营盘岭、沈家岭、狗娃山和黄河铁桥等激战 。兰州战役是解放大西北的最后一次战略决战 , 对全部解放西北五省辽阔的祖国疆土有着重要意义 。
而那些战争遗留下的痕迹 , 在淡去了硝烟的锋芒后 , 和战后建起的烈士陵园及纪念馆一起 , 在深切地缅怀和感念着那段峥嵘岁月、那些慷慨激昂的身影的同时 , 也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条件……
营盘岭
营盘岭 , 土生土长的兰州人很少会对这个地名感到陌生 , 它陪着老一辈人的记忆老去 , 又在祖辈父辈的故事声中鲜活 。
皋兰当地的老人 , 有些还会说起 , 这一带有营盘岭和头营村、二营村、三营村的叫法 , 是因为汉朝时大将军霍去病率部西征 , 上了皋兰山扎下营盘 , 部队分一、二、三营 。营盘岭明代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 并屡次驻军设防 。
而提起解放兰州的战役 , 首先跃入脑海的 , 也总是少不了营盘岭的身影 。
山顶上还可以清晰地辨认出人工壕沟的痕迹 , 二十多米的长渠 , 很宽 , 长渠中间拐了一道弯 。据说这个曾经是暗道 , 国民党的军队就在里面活动 。壕沟的旁边 , 是钢筋混凝土的碉堡 , 与想象中的巍峨威武不同 , 它的大部分只是静静地掩在一个土坑中 , 透露出衰颓的气息 。碉堡上有两个方形的射孔 , 正对准前方的沟壑 。附近还散乱地堆着几块混凝土 , 它和不远处的一个小土堆一样 , 都是战斗中被炸毁的碉堡的残痕 。这些 , 都曾为当时国民党军队的防御工事 。
而今 , 站在空旷的山顶上 , 举目四望 , 似乎已经很难寻觅到当年的漫漫硝烟 , 然而数十年前的那些惨烈 , 却似乎犹能穿过历史的风尘 , 混杂在秋风萧瑟中 , 在皮肤的深处引起一阵阵觳觫颤栗 。
兰州战役
关于战争的记忆 , 总是一个人心中最难以抹去的印记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军长罗元发曾经写文章追忆过这场战争:
营盘岭位于皋兰山中央 , 与西边的沈家岭和东边的马架山阵地互相衔接 , 互为依托 , 并以抗日战争时期修建的“国防工事”为骨干 , 构成国民党军队整个防御体系 。能否拿下营盘岭 , 是六军能否胜利完成任务的关键 。
马步芳曾让红军在西征途中受挫 , 又在1948年的西府战役占了便宜 , 认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 , 放言“凭着兰州依山临水的地形和抗战时期的‘国防工事’ , 不仅要保住兰州 , 而且要直下西安 。”
彭德怀亲临现场 , 观察地形 , 一改往日尽量从敌人侧翼实施迂回、分割和包围的作战方法 , 指示罗元发要“正面突破” 。罗元发怀着矛盾的心情再把敌人的阵地仔细看了一遍 , 原来营盘岭顶上有一组用钢筋水泥筑成的环形集团工事 , 那是营盘岭的主阵地 。主阵地东西两侧都是悬崖绝壁 , 敌方还专门加强了两边的火力配备 。继续以往的打法无疑是正中敌军下怀 。
针对这种情况 , 罗元发向彭德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主攻部队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从营盘岭下边的下庄正面攻击 , 以少数兵力从侧翼助攻 , 吸引敌人火力 , 正面得手后再从两翼投入兵力 。
1949年8月21日6时 , 在阵阵炮火向敌人猛烈轰击之后 , 十七师五十团直扑下庄 。
战争开始进行得并不是特别顺利 。因为发起攻击时 , 我军的炮火只摧毁了敌军暴露在前沿的工事 , 未能彻底摧毁暗堡 。当炮火转移时 , 躲藏的敌人钻了出来 , 火力阻拦 , 使我军担任爆破任务的分队难以接近悬崖 , 无法实施爆破 。战斗持续了几个小时 , 我军向营盘岭的攻击始终未能奏效 , 反而伤亡颇大 。
就在进退两难的时候 , 他们接到上级命令 , 全线停止攻击 。各师暂停攻击 , 撤回待命 , 只留下进攻到三营子脚下的五十团三营 , 实施“膏药战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