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战役长期被低估 击毙千人关键是两个中佐
八路军首战平型关,取得了一次让国人家喻户晓的胜利 。然而,平型关大捷的战果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 。讨论这个问题需注意:历史上各类宣传资料的史料价值不高,应该看原始的史料 。此战战绩最原始的记录是战斗的次日(9月26日),林彪、聂荣臻向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发出电报里记述的:“昨日与敌第二十一连队(注:当时日语里常把“联队”写作“连队”)战斗一昼夜,将敌歼灭一千余人” 。
日军第二十一联队原驻岛根县浜田市,于是又被称为“浜田联队” 。其战史资料《浜田联队史》之中记录了日军救援部队看到的场景:“100余辆被烧毁的汽车惨不忍睹,大约每隔20米就倒着一辆汽车残骸,以新庄中佐为首的无数战死者倒在公路上或烧毁的驾驶室里” 。这“意外的情景”在一瞬间吓得日军停步不前 。但是,这绵延了约2公里的“惨景”还不是日军唯一的“伤心处”,救援的日军用三个小时收拾完公路上的战死者尸体后,登上了山岭,“从岭上俯视谷间,又一次看到了辎重车辆队的全军覆灭 。辎重车与累累的人员马匹尸体堵塞了道路” 。日军评论这些“惨景”是“景象如同地狱般的、全军覆灭的悲惨情况” 。”
为了防止上述语句是“断章取义”,这里也附上《浜田联队史》里面上述有关内容的日语全文,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日军对于战败的沮丧:
“一〇〇台余りの自動車が無惨にも焼却され約二〇メートル間隔に残骸が転がっており、戦死体も新庄中佐を初め道路上にあるもの、あるいは運転台に焼けただれて横たわっているもの等無数にあり、まったく目を覆う惨状である 。.... 。。焼けただれた自動車を一台一台片側に寄せ、戦死体の後片づけを終わるのに三時間もかかったろうか、やっとどうにか通行出来るようになり前進を始め峠にかかった 。峠の上からふと谷間を見下すとまたまた輜重車輌隊の全滅か 。輜重車人馬共に死体となり累々として道路を埋めているではないか 。これこそ栗飯原部隊[歩兵第二十一連隊]の大行李及び山口、中島両大隊の大行李、小行李隊の地獄絵図さながらの悲惨な全滅の様相であった” 。
然而,平型关大捷还有一个被长期忽视的战果:此战一次击毙了日军的2名中佐 。笔者多方查询,在1995年之前,国内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宣传记录里均没有发现记录过击毙这2名中佐的战绩 。而且,至今为止,国内有关书记文章也未能完整介绍出击毙这2名日军中佐的意义 。
笔者利用日军史料的记录,现分述如下
其中一个被击毙的日军“精锐”第五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的情报参谋桥本顺正中佐 。
桥本顺正曾是朝鲜军第19师团统辖之下的步兵(联)队附 。1936年前(何时任职待查)桥本顺正担任了满洲间岛特务机关的机关长(当时还是少佐的军衔),前任是河野悦次郎少佐 。1936年8月,桥本顺正卸任后,田中铁次郎大尉接任该职务 。
他的前任河野悦次郎和后任田中铁次郎,在日军的情报界都可谓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
河野悦次郎曾官至济南陆军联络部(原来的济南陆军特务机关)部长,麾下的联络部“掌握全省伪政权机关,通过派任到各级伪政权机关和新民会的日籍顾问,来了解全省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并加以控制,它是伪政权的决策和指导机关” 。田中铁次郎则在给1945年苏军抓获时正担任齐齐哈尔特务机关机关长,是苏军不放过的日本特务 。
夹在中间任职的桥本顺正,其情报工作的本领应该也不亚于他的前任和后任(从其随后调到主力师团任情报参谋可以侧面窥见其能力) 。不过,他转到第5师团任职情报参谋,被击毙于平型关,其名倒变得鲜为人知了 。但是,从日本档案的记录来看,他被击毙对于日军第五师团的打击其实是很严重的 。
日军第五师团参谋长麾下的参谋部,实际上按编制仅仅只有4名参谋(图2),应该是每个人各负责一部分职责 。桥本顺正作为四个参谋之一的情报参谋,其实就等同于“司令部情报科长” 。桥本顺正在平型关被击毙,让第五师团突然之间失去了“情报科长” 。这一战果显然比击毙普通的日军中佐军官给第五师团的打击更大 。
另一个被击毙的中佐是:日军第六兵站自动车队队长新庄淳中佐 。“兵站自动车队”不是“兵站的自动车队”而是一个固定的建制番号,根据日军史料记录(图3),“兵站自动车队”下辖若干中队,于是应该等同于“大队”级别 。但是这一时期日军的大队级军官大部分只是少佐(战争后期甚至大多只是大尉)的军衔,而新庄淳是中佐军衔,这更显出了击毙一个兵站自动车队队长的战绩,也确有其可贵之处 。
推荐阅读
- 赵括真是庸将?长平战役之天欲亡我非战之罪
- 秦始皇统一血的代价 22场战役斩敌181万
- 夷陵之战简介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夷陵之战介绍
- 上甘岭战役胜利不只“钢少气多” 炮兵立大功
- 万历皇帝长期不上朝原因何在?
- 孟良崮战役简介及时间 孟良崮战役发生在哪?
- 长津湖战役的简介 长津湖战役伤亡了多少?
- 兵圣孙武的旷世之战 “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 明朝宦官王振长期不敢擅权 因惧怕太皇太后张氏
- 淮海战役的基本特点 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