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有何教训 夷陵之战后蜀吴为何和好( 二 )


那么,除了这个大的战略态势,从刘备自身来说,为什么要和东吴讲和呢?
刘备东征,带走的蜀汉国兵力,一说是四万,一说是五万,因为刘备几乎是只身逃归,江北的黄权部队又整体投降了魏国,所以说,这支东征部队是全军覆灭 。刘备原来由关羽率领的部队也是全部被歼灭和收编,所以,刘备这次东征应该是蜀国半数以上的军队 。三国时期,蜀国人口不过百万,整个国家又能动员多少参战人员?刘备失败,人员损失巨大,武器装备军需物资更是一样也没有带回来,可以说,刘备的这次损失,是大伤了蜀国元气,输了个一干二净 。刘备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占领成都,刘璋投降,到章武二年(公元222)和孙权签订合约,前后不过八年时间 。在这八年当中,刘备多是靠着自己的威望来统治这一地区,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把内部整合成一体,后来的朱褒、雍闿反叛就是证明 。所以说,无论是内外形势还是蜀国的战争动员能力,刘备都没有能力再主动一战 。这和他的遗嘱留李严镇守永安不一样,李严是防守,防守作战可以全民动员 。总起来说,既然无力主动一战,孙权来讲和,可以说是正中下怀,刘备又怎会不同意呢?
刘备是在章武二年秋天的八月收兵回到巫县的,当年十二月就已经病得很重了,这当中,十月将诸葛亮招来,让他负责在成都营建南、北郊祀的祭坛 。这说明,刘备很清楚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也就是说,刘备知道自己已经来日无多了 。所以,当孙权派使者来请求讲和的时候,刘备马上就同意了,还派出了太中大夫宗玮前去办理此事 。
刘备办理此事,还有在为儿子留下一份政治遗产 。假如将此事留给儿子,这件事情会让刘禅非常为难,不讲和,外部环境不允许这样做;讲和,又明显要背负着和“杀父仇人”媾和的沉重压力 。刘备把这件事处理完,刘禅在以后完全可以不带任何负担,只根据现实的形势去做就行了 。
当然,不管是外部形势所迫还是内部现实情况让刘备必须这样去做,都反映出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勇气 。一个皇帝,能够承认自己失败已经不易,失败后能够和对手讲和更是难之又难 。刘备能够不顾面子、不计前嫌和孙权讲和,的确不是每一个集团首领都能够做到的 。在三国鼎立之前,刘备的处境并不算太好,尤其是和曹操、孙权相比,那更是相去甚远 。但一个个有实力的诸侯都灰飞烟灭之后,刘备却最终有了一个国家,通过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刘备的非常之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