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山河歌”及北宋时期中越熙宁战争历史真相
“南国山河歌”的作者李常杰在越南属于“民族英雄”,类似于我国的霍去病、左宗棠 。他是交趾李朝时期人 。出生于寿昌县(今河内)太和坊的一个武将家庭,在李太宗时期净身为太监,参加过对占城国的三次入侵,随后北上入侵宋朝 。1105年(李朝龙符五年),李常杰去世,被追赠以“入内殿都知、检校太尉、平章军国重事、越国公” 。
王安石,熙宁战争时中方的主政者 。
1075年,宋朝和交趾爆发战争,李常杰首先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对邕州(广西南宁)、钦州、廉州(1912年废,分别归入钦州和北海市)发动进攻并进行了大屠杀,三地共死亡几十万人,但仅有南宁有较为确切的数字,为五万八千多人被杀 。
宋朝虽然对交趾方面不顾宗主国的命令不停止对占城国的侵略早有不满,也对交趾国经常北犯非常气愤,但在军事上也仅仅是做些演习,希望以此震慑住交趾国 。万不想,交趾国竟然如此大胆很残暴 。为此,宋军与1076年对交趾国发动战争 。
在对宋战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交趾军队方面,对宋军的进入颇为胆惧,为鼓舞士气,李常杰做了“南国山河歌”,全文为:南国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书 。如何逆虏来侵犯?汝等行看取败虚 。
对于这场战争及其李常杰,我方和今天的越南对其评价不一 。越南方面,李朝的评价是:唯公(指李常杰)辅君,国家殷富,多历年所,可圣臣遗千古之熙绩也 。
越南史学家陈仲金的“越南史略”评价其:具将才,精韬略,北伐宋,南平占,实为我国的一员名将 。
1971年的《越南历史》评价他:李常杰的积极自卫的进攻战略,也体现了民族的这种精神和意志 。他对抗战的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并且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李常杰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位把天才的韬略与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相给合的杰出的军事家 。
同时,越南海军的一艘军舰也以李常杰命名,其参与了1974年的西沙海战 。
我方则对此评价不同 。例如郭振铎、张笑梅在《越南通史》中说:(屠杀是)对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血腥大屠杀,在中越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所仅见 。
但李常杰个人:具将才,精韬略,北侵宋朝,南犯占城,为李朝一名野心勃勃的将军 。
2.越南方面承认是自己先挑起的战争,但为何这么理所当然
其实,越南方面是承认熙宁战争是自己挑起来的 。但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不得已才“先发制人”,所以,有些人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
对于熙宁战争爆发原因,交趾国的后世人则篡改历史,经常把时间颠倒,用于证明宋朝早就有吞并交趾之心 。例如潘辉黎在1979年出版的作品中就说,王安石与宋神宗有过伐交趾的好处的讨论的讨论,王安石说“若胜,则宋势增,辽夏诸国定生敬畏” 。
从我方《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二百七十六》看,越方说的这个还算靠谱,王安石和宋神宗却是谈到了会对夏国有震慑作用 。但是,请注意,越南方面在此颠倒了时间顺序,用以证明自己主动进攻中国是对的 。越方在书籍中说中方早有南下阴谋,后面就说了这句话 。但实际上,这是中越熙宁战争、越方主动进攻中国之后,中国决定开战时说的是在熙宁战争爆发后的1076年7月,根本不是战争爆发前 。
同时,因为正处于“王安石变法”期间,王安石和宋神宗并不想对交趾采取战争行为,尽管交趾屡次北上 。对交趾边境的地方官来说,交趾的行为是难以忍受的 。因此,地方文物军官采取了积极备战行为,同时,上奏朝廷希望发动进攻 。而这些人大部分都被朝廷罢官,例如雍州的苏缄、刘彝等 。
因此,潘辉黎所说的宋军蓄谋已久其实是交趾及其后世人借以激发极端民族主义而采取的一种阉割历史的行为 。
1072年,交趾李朝的圣宗驾崩,仁宗七岁继位,全部大权集中于李常杰 。李常杰为了日后升迁,阉割为太监,进入了皇家卫队 。由此,逐步升迁 。他是靠武力取得了权力,因此,也要靠武力巩固权力,所以,他主政期间对外扩张非常明显 。三次南下攻打邻国占城国,而交趾、占城都是宋朝的属国,为此,宋朝对双方苦口婆心地劝导,但李常杰对此置若罔闻 。
对占城的胜利已经不能使其拥有崇高威望,为此,李常杰决定“与其坐以待敌,不如率兵出击以挫其锋” 。这一点,连潘辉黎都承认的 。
【“南国山河歌”及北宋时期中越熙宁战争历史真相】这也是为什么,潘辉黎等历史学家经常说宋军早有南下企图的原因 。因为,不说这一点,李常杰的“先发制人”就是侵略 。正如潘辉黎所说“宋朝虽然是一个大国,怀有侵略野心,但正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不可能采取坚决行动来及时应付 。这个主张体现了一种积极的战略思想,即以进攻来主动自卫 。”
推荐阅读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一介汉将 大元皇帝忽必烈竟管他叫“大哥”?
- 明代画家吴伟 一介乞丐竟然也能成为“画状元”
- 此人一生杀了三个皇帝还被奉为“忠臣”
-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 你做梦也想不到的“梁祝”竟然是这样写成的
- 古代女子出嫁洞房“八件套” 是些什么东西
- 举荐情敌做高官的两位先秦牛人 “私怨不入公门”
- “红颜祸水”究竟是指历史上哪位绝色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