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皖南事变”中三个重量级叛徒的人生结局( 二 )


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发生 。赵希仲随队突围中被国军108师俘虏 。国军发现他是新四军重要干部 , 除急电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报功外 , 同时派出重兵将他押送到上官云相司令部 。赵自以为已经没有前途 , 即叛变中共 , 供出新四军在皖南的人数、武器装备、军事行动及新四军许多领导人的姓名、籍贯年龄、学历和特征等大量情况 , 因而受到优待 , 成了第三战区的座上客 。
1941年春 , 赵希仲与赵凌波一起 , 由国军用汽车“护送”到江西上饶县上饶集中营七峰岩监狱 。同年6月 , 赵希仲与赵凌波一道自动声明脱离中共 。声明称“深自反悔 , 今已彻底觉悟” , “正式退出该党 , 与该党脱离一切关系 , 今后决心信仰三民主义 , 愿在中国国民党暨总裁领导下 , 努力抗战建国 , 誓死不渝 。”同时 , 赵希仲与赵凌波办了书面的自新手续 。嗣经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司令部电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准予自新” 。
赵希仲叛变后 , 上饶集中营特务首脑张超 , 即委任他为集中营中校军事教官 。主要从事对被俘人员的感化工作 。
1942年4月 , 上饶集中营的“军官大队”、“特别训练班”奉命撤并 , 对外公开名称改为“战时青年训导东南分团” 。5月 , 日军进攻浙赣线 , 逼向上饶 。东南分团于6 月5日从驻地周田村出发 , 往闽北转移 。全体被囚人士 , 在荷枪实弹的宪兵押解下 , 冒着酷暑烈日 , 艰难地行进着 。当在石塘镇宿营的6月7日深夜 , 赵乘教官组其他政治、军事教官们熟睡中 , 偷开宿营地后门逃出来 。
赵希仲逃离“东南分团”后 , 开始到处流浪 , 当流浪到浙江金华时 , 因言语不同 , 形迹可疑 , 又无良民证 , 引起日本几个的注意而被逮捕 , 交日本通讯队服苦役 , 后转送日军义乌工作班搞杂务 , 并帮助记伙食账和帮办文书 , 半年后获释 。
1943年2月 , 流落到义乌做小生意 。同年6月 , 别人介绍他到杭州河坊街三友饼干店做摇面机工人 , 不久又被日本人抓去 , 并押在警备部 , 以“严重危害社会治安”被判处死刑 , 因证据不足没有批准执行 , 一直关押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的1946年初 , 以政治犯被释放出来 , 辗转回到长安县老家 。到老家后 , 国民党“中统”几个把他看作是共产党“匪犯” , 打算逮捕他 。赵闻风后逃到甘岷县 , 惨淡以营小本买卖过日 , 直到当地中共解放返回老家 。
1950年 , 赵希仲隐瞒叛党、叛变历史 , 由中共西安市委书记赵伯平介绍再次参加革命 , 由中共西北分局统战部送到陕西高陵县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 。1951 年调到甘肃兰州西北新华公司任副经理 。新华公司改为农具制造厂后 , 改任秘书科秘书 。经过1956年内部肃反运动 , 赵希仲的叛党、叛变问题初步有所暴露 , 中共组织上撤销他的秘书职务 , 就地监督劳动 , 做些工具清点收发工作 。
文化大革命期间 , 赵希仲惶惶不可终日 , 在1968年8月的一天深夜 , 投黄河自杀身亡 , 结束了一生 。
被中共新政权处决的刘厚总
刘厚总 , 湖南耒阳人 , 杀害项英的凶手 。1926年在家乡参加农民运动 , 并担任乡赤卫队队长 。1934年 , 刘厚总任湘南赤色游击队第三大队政治委员 。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 , 刘厚总表现得相当勇敢的 , 但对中共党组织派政治委员来游击队加强领导不满 。1938年4月 , 刘厚总随湘南红军游击队下山编入新四军 。
刘厚总起初任新四军军部特务营副营长 , 因严重违反纪律 , 1938年9月被送到延安入中央党校学习 。刘对既紧张又艰苦的学习生活很不适应 , 一再要求回南方工作 。1939年春 , 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 , 他离开延安 , 回到耒阳 , 想重新拉起游击队上山 , 因遇困难 , 不得已返回皖南新四军军部 , 被分配到军部副官处第三科任副官 , 分工管理木工班和饲养班 , 新四军军部北移时 , 刘厚总随军部转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