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之“仁”仁者误国 宋仁宗与西夏立国之战( 二 )
从对这个事情的处理来看,仁宗这个人,首先是很有城府,他能把这么大的一个事儿装在心里十几年,就好像完全不知道一样,这是要有超强的自我控制力的,而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是做一个好皇帝的必备条件 。其次是,他很善良,不忍心伤害这两个对他都有恩情的女人,也不忍心让她们两个人卷入残酷的仇杀之中 。刘太后对他很好,从小将他抚养长大,又一心扶持他当上皇帝 。李宸妃是他的亲生母亲,两个都是他不愿意伤害的人 。事实上,仁宗和刘皇后的关系十分融洽 。在仁宗十八岁和二十岁时,分别有朝臣上表称皇帝已经成年,请皇太后撤帘还政,而仁宗的作法是亲率宰相及文武百官去给太后贺寿 。皇帝当着群臣之面给太后行跪拜之礼,这也是有违礼制的,按常规,太后过生日是皇帝的家事,由皇帝在宫内办个寿礼即可 。仁宗此举曾遭到大臣们的非议,但仁宗不顾众议,行此大礼的目的就是向群臣表明他与皇太后间的感情密不可分,皇太后临朝听政完全是他所支持的 。在他已经再也不能装不知道的情况下,他追封生母李氏为庄懿皇太后,(后改为章懿),那时距刘太后死不过一个月,刘太后死后被谥为“章献明肃”皇太后 。仁宗并没有剥夺这个谥号、移出宗庙,反而一如既往地祭祀如初 。(一般皇后死后谥号只有两个字,只有临朝称制过的皇后才追谥四个字) 。刘太后和李太后,这两个谥号也挺有讲究,“懿”是品德美好的意思,用在李太后身上,说明她隐忍自己的亲情,多年来不声张此事,没有借此生出事故,具有美好的品德 。而“献”则是奉献的意思,说明刘太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两代皇帝,具有一心为公的品德 。就是对那位曾帮助刘皇后照顾过他的杨淑妃,仁宗皇帝也是孝敬有加,他是被刘后和杨妃养大的,在具体的生活起居上,杨妃出的力还更多些,所以,从小他就称刘后为大娘娘,杨妃为小娘娘 。刘后死后,曾诏立杨妃为皇太后,继续帮助仁宗处理国事,被大臣们谏止 。但仁宗对杨妃按皇太后的礼仪对待,杨妃所居的宫殿为保庆宫,所以史书上称杨妃为保庆皇太后 。杨妃也是很明事理的人,她从来没有干预过仁宗的政事,在仁宗为报答她的恩情想让她的侄子做诸司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时,她主动提出:“小儿岂胜大恩,小官可也 。”于是改封为“右侍禁”,(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团级干部) 。
(二)
仁宗对待皇室家人如此,对待官员也是如此 。生活在仁宗朝的官员们是幸福的,他们可以随便发表言论,最大的处分不过是降上几级,贬到别的地方做个小点儿的官,说不定过了一段时间,风头过去了,皇帝还会把他再招回来 。仁宗一朝,贬了升,升了再贬,贬了再升的官员不计其数 。那时的大臣上书言事,不仅内容激进,什么话都敢说,而且,有时态度也十分冲动 。有一次,仁宗皇帝想封自己宠妃张贵妃的叔叔张尧佐当三司使,当时身为御使的包拯不同意,认为三司使是主管全国财政工作的,张尧佐才能平庸不堪此任,仁宗只好让步说,“那不行就封他个粗官,当节度使吧”,北宋时的节度使不同于唐代的节度使,只是个虚职,表示地位的名号而已,包拯同意封张尧佐这么个虚职,但对仁宗“粗官”的说法还不放过,说“节度使怎么能是粗官,太祖,太宗不都当过吗?”在争论过程中,包拯情绪激动,唾沫星子都溅到了仁宗的脸上,仁宗也不以为忤 。回宫后,张妃不干,撒娇使性,皇帝只好训她:“你就知道给你叔叔要这个使、那个使的,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使吗?”也许正是仁宗的宽容,他那一朝名臣辈出,宋朝那些后来在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名臣大多出在仁宗朝,如晏殊、包拯、欧阳修、范淹仲、韩琦、富弼、苏轼、黄庭坚、沈括、司马光、王安石等等,可谓群星璀灿 。仁宗的宽容带来的好处是言论比较自由,群臣什么话都敢说,这使他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不会受信息失真的蒙蔽 。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对任何一件事都有不同的看法,议论纷纷,仁宗有时又没太坚定的主见,所以往往朝令夕改,用人也是今提明贬 。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就此评论说,“人言一及而辄易之,互相攻击则两罢之”,仁宗自亲政以后三十年间,不论用人还是基本国策,几乎没有能稳定过一年的,结果导致官员不知该坚守什么政策,民众不知在追随什么原则,这主要是“天子无定志”导致的 。是啊,言论自由是好事,但那也得是最后决策者具有明断是非的判断力和意志力,如果最高决策者没有主意,不能及时明确地支持一种意见,禁止另一种意见来干扰这种意见的执行(不论对错,因为对错是在事后才能知道的),那么,言论自由就反而变成坏事了 。终仁宗一朝,特别是关于对外战争的政策,始终就是在这种争论中东摇西变的 。
推荐阅读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一介汉将 大元皇帝忽必烈竟管他叫“大哥”?
- 奇闻:唐朝高僧一行捉北斗七星以救恩人之子
- 明代画家吴伟 一介乞丐竟然也能成为“画状元”
- 此人一生杀了三个皇帝还被奉为“忠臣”
- 爱国诗人屈原之死疑云 自杀说未必是事件真相
-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 夏桀是个什么样的人?夏桀为什么会成为亡国之君
- 你做梦也想不到的“梁祝”竟然是这样写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