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封会战 12万人未能围歼2万日军却决开了花园口( 五 )


从这些“纸上谈兵”的设想来看 , 在赵口决堤似乎是个完美的计划 , 但真的到了实施的时候 , 却困难重重 。
3日 , 负责赵口一带防御的第53军派出一个团的兵力 , 开始挖掘大堤 。
决堤部队没有大型机械 , 只是以镐头、铁锹这样的原始工具 , 全凭人力挖掘 。他们没想到的是 , 赵口大堤居然是黄河“豆腐腰”上的一段“金堤” , 虽然只有一层 , 却坚固异常 。挖掘进度缓慢不说 , 预定的方案也几乎是处处碰壁 。
按照计划 , 部队要在相隔40米处分别挖掘两处口门 , 一旦两处豁口掘开后 , 中间的大堤将被水流冲走 。
赵口大堤宽约30米 , 顶部距水面高约10米 。部队在堤顶开挖的口门宽度有10米 , 越往下挖越窄 , 挖到接近水面时 , 口门宽度只剩不到1米了 。人转身都已困难 , 施工更是难以展开 。
工兵们带来了炸药 , 对豁口底部进行爆破 。可是炸药能炸开大堤内侧的斜面石基 , 对松软的黄河沙土却无可奈何 , 就像一记重拳击到了棉花套上 , 没有什么效果 。
好不容易有水能够流出来了 , 一阵冲刷之下 , 豁口两侧的泥土掉落 , 又把出口堵住了 , 让河水冲刷开两道口门间的40米大堤更是没有指望了 。
就这样昼夜不停地挖了三天 , 直到6月6日 , 黄河水还是没能放出来 。
在武汉遥控指挥的蒋介石坐不住了 , “日必三四次询问决口情形” 。直接负责决堤行动的20集团军总司令商震也坐不住了 , 亲临现场“监工” , 加派39军一个团 , 在第一次决口以东30米处重新开挖 。
一昼夜的抢工 , 第二道决口迅速完成 , 结果却更令人沮丧 。黄河浑浊的河水根本看不出深浅 , 直到第二道决口挖到接近水面时 , 士兵们才发现 , 靠近大堤的黄河水极浅 , 河底是一片沙洲 , 真正的主河道还不知离大堤有多远呢 。
而这一天 , 日军已经攻入开封 , 前锋抵近中牟 。在赵口的决堤现场 , 隆隆炮声清晰可闻 。
在赵口决堤已经来不及了 。
选址关帝庙
赵口久拖不下 , 心急的不只是负责决堤的53军 。53军所属的20集团军负责殿后掩护豫东大军西撤 , 必须挡住攻向郑州的日军 。黄河决口什么时候成功 , 他们什么时候可以宣告安全 。
6日 , 负责53军西侧防御的新8师师长蒋在珍 , 带着参谋熊先煜来到赵口决堤现场查看情况 。蒋在珍很快认定 , “决堤进展不顺并非人力不够 , 而是计划不当所致” , 于是建议在中牟以西郑县自己的防区内另辟一个地方决堤 , 经商震报请蒋介石批准 , 当夜就开始实施 。
根据熊先煜的战时日记 , 当晚10时 , 蒋在珍等与前来视察的20集团军参谋长魏汝霖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 决定由熊先煜来主持此事 。熊“受命之下 , 颇感兴奋 , 夜24时率同工兵营营长黄映清、黄委会河南修防段段长苏冠军等 , 乘车前往花园口侦察决口位置” 。
在这个“微风拂拂 , 河水潺潺 , 月光暗淡 , 水位莫辨”的夜晚 , 他们仅靠随身携带的四支手电筒摸索 , 并不敢盲目选址 。天亮后 , 一行人再由花园口沿河往上游寻觅侦察 , 在关帝庙西核桃园附近选出了大致区域 。
就在这座关帝庙内 , 几个人虔诚地向当年“水淹七军”的关云长磕头敬香 。熊先煜跪在地上默默祷告:“关老爷 , 中华民族眼下遭了大难 , 被日本鬼子欺侮得惨 。我们打不过他们 , 万般无奈 , 只好放黄河水淹 。淹死了老百姓 , 你得宽恕我们 。”
熊先煜最终选定的决堤处在关帝庙以西约300米处 。这里水道曲折 , 压力比直线处更大 , 容易被水流冲垮 。河水涌出后 , 行进路线和效果将和赵口一样 。
但熊先煜毕竟不是水利专家 , 他让随行的苏冠军表态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治水者 , 苏冠军深知此地一决的灾难性后果 , 他目光呆滞 , 嚷道:“要死多少人……要死多少人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