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前中日装备引进对比 清朝靠外购 日重创新( 二 )


(二)在装备技术引进措施上
清朝在引进装备技术时,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引进主战装备 。如在洋务运动的军事改革中,李鸿章提出引进“制器之器”;二是引进装备技术人才 。李鸿章提出要引进“制器之人”,在洋务企业中和军队中聘用洋技师和洋监督 。三是设立兵工企业仿制西方武器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设了近30个兵工企业,这些企业主要是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 。以上措施在装备引进技术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促进国内装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上作用有限 。而日本在引进措施上,一是立足于本国现有资源和材料,利用引进技术实现国产化 。例如,日本借鉴意大利青铜式火炮技术,利用国内丰富的铜材制造七厘米山野炮,并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全军野战炮兵部队的装备更新 。二是注重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1893年,日本火药技师在德国人制造出的“苦味酸”炸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成功制作出实用意义上的“苦味酸”炮弹,可对舰艇表面造成极大损伤和破坏 。三是重视装备技术人才的培养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培养了一大批装备技术人才 。
(三)在装备技术引进制度上
在装备技术引进决策制度上,清朝首先要经过总理衙门讨论,其次出百宫会议合议,最后汇报给慈禧太后定夺,这样一个决策往往拖延几个月才能做出 。如1874 年开始的“海防”大讨论持续了将近6 年,致使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而日本,由国务院(内阁)商议并决定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计划和规划,统一领导实施具体的方针政策,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避免了各方势力的争吵和内耗,提高了决策的实效性 。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上,清廷在创办闽沪船厂时,推行了一套奇特的调拨制度,即国家调走船厂自己制造的军舰而不给予补贴,而且还规定各厂不得私自接造民船盈利,这种落后的计划调拨制度使造船成本居高不下,造成国产造船工业逐渐萎缩 。而日本则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在政策、税收、财政补贴上,采取很多优惠措施,并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如日本积极鼓励地方企业参与军工生产与竞争,给予地方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营造公平的竞争氛围,建立技术引进竞争机制,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装备技术引进的创新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