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有8.6万人 赣南子弟达五六万人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十一月里走湖南,宜临蓝道一起占,冲破两道封锁线,吓得何键狗胆寒 。十二月里过湘江,广西军阀大恐慌;四道封锁线都突破,势如破竹谁敢当(挡)……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战略大转移 。陆定一与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贾拓夫合作,写出了这首著名的《长征歌》 。党史专家称,完整的《长征歌》共有13段 。因为长征历时13个月,每个月写一段,反映在这个月里的大事件,13段合起来就是长征的全过程 。
于都河、湘江……这些地名背后,隐藏了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故事里又有哪些值得铭记的江西元素?
红军将士和机关人员共86789人从于都转移
据中共党史学家石仲泉介绍,于都在中央苏区史上有重要地位 。它既是中央苏区巩固的后方基地(中革军委后方办事处及所辖单位、中央后方保管处、大多数红军医院,均驻在境内),又是中央红军主力大部集结突围转移的最后出发地 。
1934年10月上、中旬,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军团和中央机关改编的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分别从瑞金、兴国、石城、长汀等地出发,赶到于都河沿岸集结,一面休整补充,一面作突围转移前的最后准备(红九军团从会昌出发,直接去与于都交界的第二集结地区安远) 。
最后撤离中央苏区战场的是进行保卫兴国县城战的红五军团,他们赶到于都已是19日傍晚了 。参加突围转移的中央红军将士和机关人员共86789人 。其中,大部到于都集结多日,于10月16日夜晚开始,从于都县城东门等10个渡口过河,历时四五天,踏上战略转移征途 。
为支援红军渡河,于都河沿岸的群众和县城居民,几乎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甚至老人寿棺等一切可用器材都捐献出来,在60里长的河段上架起了5座横跨400多米宽水面的浮桥 。为避免敌机侦察暴露目标,船排工人全力配合红军工兵部队,头天下午架桥,次日凌晨拆除,保证红军每天能够顺利夜渡 。
不仅如此,于都人民还踊跃报名参军参战 。在5月至7月以及9月的两次扩红运动中,上万名于都儿女加入红军,组成了八个补充团 。
“于都河畔火把明,风萧萧兮江水寒;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 。”石仲泉说,在红军西行远征的那些日子里,深秋星夜,月圆月缺,至今,那个亲人送别的场面久久萦绕他的脑际 。于都河不是易水,却胜过易水;送别的歌声不是渐离击筑,却胜过渐离击筑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悲壮别曲 。
于都为何是中央红军长征前最后的“集结出发地”?
采访中,采访人员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当年中央的领导要选择于都作为红军战略大转移的集结出发地?对此,石仲泉表示,这是由当时选择的战略转移路线和目标、当时的战争形势以及与粤军首领陈济棠秘密谈判的结果综合决定的 。
石仲泉解释说,1934年9月初,中央红军对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完全无望后,由中革军委制定战略转移的路线和目标,选择在中央苏区西南方向突破国民党粤军设置的封锁线,然后沿赣粤边界进湘南,沿着红六军团西进路线渡过湘江,再掉头北上湘西地区 。根据这个抉择,无疑要将红军集结在便于通过赣粤边界进入湘南方向的于都地区 。
同时,从于都转移对红军也比较有利 。因为1934年10月上旬,中央苏区仅剩瑞金、宁都、于都、长汀、会昌、兴国、石城、宁化等县 。比较完整的是于都,其他各县则只有部分地区 。国民党军主要兵力已分别从北面、西北面、东面和东南面几个方向紧缩包围圈,有的县城已经失守,有的县城已处于敌军炮火的威胁之下 。唯有于都、安远一线,由国民党粤军布防 。粤军担心蒋介石的嫡系乘机进入广东,为了保存实力,粤军对中央苏区的进攻不那么卖命 。
事实上,为了不在堵截红军的战斗中遭到猛烈攻击,粤军首领陈济棠曾主动试探与红军媾和,并派遣密使携信给周恩来、朱德 。1934年10月上旬,周、朱抓住这个机会,派潘汉年、何长工作为中革军委代表,在寻乌罗塘同陈济棠的代表进行了三天三夜的秘密谈判,达成停战协议 。内容称:红军有行动时事先通报,行动只是借道转移,不深入粤境;粤军届时从防区后撤40华里 。于都在地理位置上正处在借道粤军防线的要冲 。红军要从西南方向突围,不能不将红军各军团集中于此 。因此,于都被选为长征的集结出发地 。
“值得说明的是,说中央红军最后在于都集结出发进行长征,同中央机关和红军各部分别从所在驻地出发进行长征,这两者不是矛盾的 。”石仲泉表示,当时,红军各部和中央机关分驻不同地方,接到转移命令后离开所在地 。就此而言,这就是他们各自开始长征的出发地 。但是,他们(除红九军团外)不是从所在地直接离开中央苏区各自长征的,而是奉命都先到于都集结,作好最后的准备,然后才统一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因此,说于都是最后的“集结出发地”,丝毫不存在否认其他地方也是“出发地”的意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