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的不世武功 盘点明朝战史上的七大胜仗

1 , 洪武二年常遇春 , 李文忠攻开平之战 , 一举拔掉元上都 , 元顺帝仓皇逃窜 , 一年后病逝 , 此战后 , 明朝修筑了开平卫 , 俯瞰整个北方蒙古草原 , 之后的几十年 , 虽然蒙古人偶有胜仗 , 但基本都是被明军追亡逐北 。
【大明帝国的不世武功 盘点明朝战史上的七大胜仗】点评:虽说徐达攻克元大都标志着元朝的灭亡 , 但是在蒙古人败退大草原以后 , 真正导致明蒙双方攻守易形的则是开平之战 , 开平是元朝的上都 , 也是蒙古草原重要的战略要地 , 夺取了开平 , 也就意味着卡住了蒙古草原的咽喉 , 与游牧民族作战 , 一是要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 二是要要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 , 三则是要抢占到关键的战略要地 , 汉武帝反击匈奴 , 第一枪就是在河套平原打响 , 因此才有了后来匈奴的仓皇西逃 , 唐朝反击突厥 , 首战也是先取定襄 , 才有了重创突厥的奇功 , 而宋之败亡也在于幽云十六州的丢失 , 使得宋军痛失战略要冲地 , 百年来一直处于强敌的压迫之下 。开平战役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 虽然此战的战果算不上丰硕 , 但是战略意义重大 , 此战后 , 明朝修筑了开平卫 , 作为继续进逼蒙古帝国的基地 , 之后徐达蓝玉等人的一连串胜仗 , 也正是此战打下的基础 。遗憾的是 , 自宣德开始 , 处于削弱藩镇势力的目的以及文官统治集团的短视 , 开平卫最终被废弛 , 松散的蒙古部落联盟得以继续骚扰长城沿线 , 以至于酿成了土木的惨案和明朝皇帝被俘虏的耻辱 , 前人攒钱 , 后人败光 , 不知当年病势于柳河川的常遇春将军若泉下有知 , 当做何感想呢 。
2 ,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捕鱼儿海大捷 , 灭敌数万 , 俘虏七万多人 , 北元政权的统治机构被一窝端俘虏到南京来 , 此战宣告了北元政权的最后灭亡 , 从此蒙古高原已不再有如成吉思汗时代统一的政权 , 之后的二百年里 , 虽然瓦刺和鞑靼在蒙古草原轮流坐庄 , 却早已不具备抗衡中原的实力 , 或依附于明朝 , 或偶尔骚扰 , 却终难再锨起大风浪 。
点评:今天某些蒙古国史家对于北元历史津津乐道 , 企图寻找蒙古国合法化的证据 , 遗憾的是 , 蓝玉将军的大捷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 北元在捕鱼儿海大捷后就已不复存在 , 如果说之前的明朝灭元以及攻克上都之战 , 都没有真正消灭蒙古的皇族的话 , 捕鱼儿海大捷却宣告了元朝帝国的最终灭亡 。这些作为元朝正统的皇族们一股脑的被押解到了南京 , 北元的运作体系基本被摧毁 。如果说在这之前 , 蒙古贵族心中或许还有所谓反明复元的希望 , 那么捕鱼儿海战役后 , 希望就彻彻底底地破灭了 。从此 , 逐鹿中原只能成为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美梦 。此战的意义在于蒙古草原被分崩离析成了若干松散的部落 , 时合时分 , 相互征战不休却难以对中原政权造成致命的军事威胁 。而几大蒙古部落也先后向明朝称臣并接受了册封 , 无论是从现代的国家观念看还是从封建时代的国家关系来看 , 从这一仗开始 , 所谓的北元与明朝的对峙已经不复存在 , 蒙古部落与明朝的关系 , 渐渐的由国与国的关系变成了地方诸侯势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 后来的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 无论是瓦刺的也先也好 , 还是鞑靼的俺答也好 , 他们与明朝边镇战争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册封的爵禄 , 金庸老先生在《鹿鼎记》中尊清贬明 , 大谈满清给中国带来了多少领土云云 , 对比史实 , 不禁令人哑然失笑 。优秀的小说家未必是优秀的历史学家 ,  明朝应该反思的是 , 为什么这样强势的军事势头却不能保持持久 , 明朝前期 , 面对统一的北元政权 , 明军铁骑追王逐北 , 打了一连串的胜仗 , 却为什么不能守住固有的胜利果实 , 在蒙古已被打成若干松散部落 , 力量严重削弱的情形下 , 却没有进一步向蒙古高原渗透势力 , 却是因噎废食 , 实行退守自保的战略 , 明朝之败亡 , 战略上的短视难辞其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