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魏沙苑之战 战局稍有变化都将改变历史

沙苑大战 , 是东西魏对峙时期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 , 即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 , 此战也具有极深远的意义 。我们若做个不负责任的假设 , 把当时的胜方与败方对调一下 , 则不仅南北朝的进程将被完全改变 , 数十年后开启的隋唐盛世也将不复存在 。历史如果可以重来一次的话 , 不知身为当事人的高欢与宇文泰 , 会作什么感想 。
宇文泰虽然在小关击杀了高欢的大将窦泰 , 却奈何不了天气的异常 。前一年的大饥荒非但没有停息 , 反而更加猛烈地在北方蔓延 。西魏的关中地区继续大片干旱 , 东魏的山西各州也出现了类似的灾情 。幸运的是 , 东魏的损失远比西魏要小 , 相较于西魏的全国受灾 , 东魏只是局部受灾 。灾区的百姓流入非灾区的山东、河北、河南等地 , 客观上舒缓了饥荒的规模;同时 , 东魏的粮食储备充足 , 高欢下令开仓赈灾 , 终于有效控制住了灾情 。
关中就没有如此好事了 , 老百姓的死亡率达到了可怕的七成以上 , 换言之 , 一个五口之家 , 平均只能存活一到两人 。西魏的军粮供应 , 也开始告急 。
宇文泰为此忧心忡忡 , 苦思对策 。尚书直事郎中宇文深提醒他 , 乘着士兵还有战斗力 , 出关攻下东魏的弘农(也叫恒农 , 北魏避献文帝拓跋弘的名讳而改 , 位于今河南三门峡西) , 夺取当地的粮仓 , 既解决军粮的问题 , 又先发制人 , 防备高欢落井下石 。
宇文深是宇文泰的族子 , 颇通韬略 , 常与宇文泰不谋而合 。宇文泰立即采纳了他的建议 , 为了殊死一搏 , 西魏几乎调动了全部精锐 。
大统三年(公元537年)八月 , 宇文泰率领关中的十二位将军 , 兵力约一万(可见西魏受灾后的惨状) , 讨伐东魏 。这十二位将军 , 按照《周书》上的排位 , 依次是:李弼、独孤信、梁御、赵贵、于谨、若干惠、怡峰、刘亮、王德、侯莫陈崇、李远、达奚武 。
十二人大致可分为三类: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五人 , 是大统十六年西魏六大柱国的二到六位;梁御、若干惠、怡峰、刘亮、王德五人 , 地位与六大柱国相当 , 可惜死得比较早 , 没能排入柱国的名单;李远和达奚武的地位稍低(前面十位基本上都有车骑大将军以上的职务) , 日后列位六大柱国督统的十二大将军 。
宇文泰的治兵原则 , 是由诸位将军节制部众士卒 , 分统各军 , 战争时彼此独立 , 又相互配合 , 最大限度地发挥士兵的战斗力 。这种看似松散的组织形式 , 借鉴于鲜卑游牧部落的兵制 , 又有所改进 , 是将来西魏府兵制的雏形 。
宇文泰在潼关誓师 , 以于谨为前锋 , 死中求生 , 势如破竹 , 先攻下潼关以东的盘豆(今河南阳平西北) , 继而拿下弘农 , 生擒了东魏的陕州刺史(东魏陕州治所在弘农)李徽伯 , 俘虏八千守兵 , 附近的东魏郡县纷纷归附 。在弘农粮仓 , 西魏将士得到了久违的军粮 。
弘农失守的消息让晋阳的高欢坐不住了 , 不到一年 , 旧恨未除 , 又添新仇 。而此时的他 , 正与行台郎中杜弼纠缠于惩办贪污的问题 。
东魏官员大量贪污 , 是北魏末年遗留下的老问题 。高欢认为 , 天下三分 , 西有宇文泰 , 南有萧衍 , 若严以治官 , 武官去了关中 , 文官逃往梁国 , 东魏就留不住人才了 , 当务之急 , 是消灭敌人 , 而非整治内部(这一见识 , 就比宇文泰要差不少了) 。高欢准备出兵 , 杜弼执拗地要求先除掉掠夺百姓的“内贼” , 高欢不作回应 , 命令手下军士左右排开 , 张弓搭箭 , 高举刀斧 , 让杜弼从下面经过 。杜弼吓得汗流浃背 , 哆嗦不已 。
高欢轻蔑地看一眼杜弼 , 缓缓说道:“搭箭而不射 , 刀举而不落 , 这样你都失魂丧胆 。各位将领东征西讨 , 九死一生 , 即便有贪污的行为 , 毕竟贡献更大 , 岂可随意处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