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太原暴行 新兵练胆一天刺死300多战俘
“太原工程队”旧址的外墙上挂着“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原工程队旧址”的牌子 。
太原城北一条小巷子里 , 两排破旧的砖瓦房 , 今年吸引了众多目光 。这个侵华日军在华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战俘集中营之一的“太原工程队” , 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 , 再次亮相 。作为国内仅存的日寇战俘集中营旧址 , 每一砖每一瓦都见证了日寇暴行 , 发出了12万被俘军民愤怒的吼声 。
集中营称“工程队”掩人耳目
“太原工程队”旧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坝陵桥街道办事处新开巷社区新开南巷27号 , 占地300多亩 。现在 , 这里是山西新富升机器制造公司的厂区 。
走进厂房 , 听说采访人员要了解有关“太原工程队”的事 , 一位看门的老大爷指着厂区西北角的方向说:“一直朝前走 , 看到两排长条形的砖瓦房就到了 。”顺着老人手指方向 , 穿过一排排已经停止生产的废弃厂房 , 两排破旧不堪的砖瓦平房出现 , 外墙上挂着“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原工程队旧址”的牌子 。
走在狭长、空旷、黑暗的库房里 , 几乎已经看不出当年的历史痕迹 。库房里堆放着很多杂物 , 因年久失修 , 整个库房里散发着一股霉味 。几名熟悉情况的老员工指着木隔断上的红色数字编号说 , 这里就曾是关押战俘的牢房 , 地上搭建的地台就是被关押人员睡觉的地方 , 类似日式的榻榻米 。
据了解 , 太原集中营是侵华日军于1938年6月建立的 , 为掩人耳目 , 逃避战争罪行 , 日军对外称“太原工程队” 。这也是日军在中国所建规模最大的战俘集中营之一 。
7年关押12万战俘
“太原工程队”成立初期 , 主要收容山西忻口会战中被俘的中国军人 。1940年后 , 规模扩大 , 主要收容山西境内的中国战俘和日本鬼子随意抓来的老百姓 。
《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五卷第776页对这段历史有着详细记载:“日本侵占太原后 , 在小东门的东北城墙角处设立了一所集中营 , 名曰‘工程队’ 。工程队直属日本山西派遣军司令部 , 内设所长一人(松本大佐担任) , 尉级队长一人 , 翻译三人 , 其中日本籍、朝鲜籍、中国籍各一人 , 被俘人员常进常出 。”
太原市杏花岭区文物旅游局文史顾问孙毅说 , 作为抗战期间华北五大日军集中营之一 , “太原集中营”旧址是唯一留存至今的实物遗迹 , 同时也是唯一保留有牢房的日军集中营 。从1938年6月“太原市集中营”建立 , 到1945年8月结束 , 在其存在的7年间 , 总共收容、关押过包括晋绥军、中央军、八路军、共产党干部及当地游击队、武工队的官兵共计12万人以上 , 是侵华日军关押战俘最多的集中营之一 。
惨无人道迫害战俘
被送进“太原集中营”的战俘大部分以做工为主 , 除了干营内的杂活外 , 他们还被组成大大小小的施工队 , 在市区修马路、筑桥梁 , 或是到日军的仓库搬运装卸货物 。
“日本人最怕俘虏生病 , 只要有人病了 , 一般会被送到专门的房间里 , 让病人躺到一尺多厚的石灰中消毒 。消毒的结果 , 就是病人很快死去 。”曾接受媒体采访的战俘幸存者王丕绪老人说 , 在集中营 , 他多次被派去抬这样死去的难友 。除此以外 , 战俘每天吃的都是发霉的粮食 , 还是定额配送 。吃饭时有人用一个破箱子把饭菜拖进牢房 , 没有碗筷的战俘一哄而上用手抢着吃 , 抓得多吃得多 , 抓得少只能挨饿 。吃不上、喝不上的战俘生病的很多 , 得不到及时医治 , 平均每天都有十几人去世 。
王丕绪说 , 隔段时间日军就去集中营找一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去抽血 , 他就是其中一人 。被指定抽血的对象吃住会好一点 , 隔上几天抽一次血 , 做战备血和活人实验 。在太原市档案局公布的一份日军侵占山西期间进行活体解剖实验的受害人名单中 , 详细记录了所有被实验人员的姓名、年龄、籍贯、原送单位等 , 其中许多受害者都来自于这个集中营 。
推荐阅读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日媒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后代现在在哪里?
- 用石油大败突厥骑兵!看石油在古代的妙用
- 抗战英烈周卓然 誓死抗日牺牲在中条山的骑兵少将
-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 西门庆为何要花巨资买朋友情义?
- 揭秘汉成帝刘骜为什么死在赵合德床上?
- 韩世忠怎么死的?南宋名将韩世忠死后葬在哪里
- 首次在《人民日报》上做公开检讨的省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