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启示录 当驳壳枪遇上大火炮

1912年元旦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 不久 , 清帝被迫逊位 , “大清王朝”成为历史名词 。但因各派势力政见不同 , 利益冲突 , 中国很快就陷入了长时间的政治动乱和内部混战之中 。
不到三年 , 在遥远的欧洲 ,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爆发 , 欧洲同样陷入全面混战 , 东亚的中国、日本先后参战 , 而新兴强权美国最终也卷入了战争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启示录 当驳壳枪遇上大火炮】这正是观察中国与世界军事力量差距的一个绝佳时机 。
人家放炮 , 咱们放烟花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大体上可以称为“半机械化战争” 。这次战争以工业化为基础 , 实行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动员和远距离运输 , 拥有可持续轰击的强大的炮兵火力 , 飞艇、坦克、潜艇等新型海陆空武器相继投入战场 , 甚至骇人的毒气也派上了用场 。总之 , 人类的战争首次呈现出综合国力比拼、消耗的明显特征 。
但以决定胜负的关键战事而言 , 一战本质上仍是一场欧洲大陆的陆上攻防战 。
面对机关枪、堑壕体系、铁丝网组成的坚固防御阵地 , 进攻方单纯靠步兵数量优势取得战事胜利 , 已变得越来越困难 。即使经过长时间、高强度的炮击 , 再加上集团步兵的持续突击 , 也往往只能在敌方防线上取得有限的突破 。
机关枪在一战中给人留下了印象深刻 , 但火炮才是真正统治战场的武器 。形象一点说 , 一战就是拼大炮的战争 。美国学者梅尔在《一战秘史》一书中说:“大炮杀死的人比轻武器和空袭杀死的人要多 , 比其他任何武器杀死的人都要多 , 这种情况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 , 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 。在大战的后期 , 大炮的优势被充分发挥 , 机关枪失去作用 。没有大炮 , 步兵既不能在进攻中取胜 , 也无法在防守中不败 。”于是就形成了“炮兵征服 , 步兵占领”的新作战模式 。这对一个国家的炮弹供给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而此种能力又依赖于一国的工业实力 。
当年的中国军队里却流传如下俗语:“老兵怕机枪 , 新兵怕大炮 。”原因就是军中配备的火炮数量不多 , 且主要是山炮和步兵炮 , 炮弹非常少 , 很多所谓炮兵都只会直接瞄准发炮射击 , 间接瞄准等于乱射 , 跟放烟花没什么区别 , 炮击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质意义 。所以 , 新兵常被隆隆炮声所震慑 , 老兵却深知 , 真正可怕的是对面的机关枪 。
换言之 , 耀武扬威的中国军阀队伍 , 与西方列强的部队相比 , 从实际火力到作战理念 , 都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的太平天国战争中 , 李鸿章最佩服洋人能用“开花大炮”轻而易举地轰碎厚重的城墙 , 所以淮军很快加以引进 , 并借此席卷苏南 , 成为清军中的后起之秀 。而由于缺乏强大的火炮 , 民国初年历次军阀混战中 , 老式城墙依然是很有价值的防御工事 。也就是说 , 此时军阀部队的攻坚能力 , 绝大部分尚未达到当初淮军的水平!
“土匪”也搞军备竞赛
又如中国人最熟悉的驳壳枪 , 是德国人发明的 , 但德军很少自身装备 , 几乎都让中国军队装备了 。
为什么中国会成为驳壳枪的大市场呢?原因还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 没有强大的炮兵部队 , 机关枪的数量也有限 , 如何提高单兵的火力 , 就成了一个影响到战斗结果的大问题 。在还没有冲锋枪的年代 , 驳壳枪是有效提高单兵近战火力的利器 。虽然造价昂贵 , 却很适合中国军队的实际需要 。中国人日后对驳壳枪的火力运用 , 连德国人也感到惊奇 。
中国的军阀内战 , 由于各方火力配备都很单薄 , 实际上人员杀伤和环境破坏很有限 , 这跟一战给欧洲带来的空前破坏形成鲜明对比 。但是 , 中国军阀们却创造了另外一项纪录:那就是散兵游勇在混战中劫掠百姓 , 甚至化身为土匪 , 所过之处 , 鸡犬不宁 。身为民国总统的黎元洪也不得不承认:“遣之则兵散为匪 , 招之则匪聚为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