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粟裕与杜聿明交手 谁是第一虎将?( 二 )


因此 , 东北民主联军有了传唱一时的顺口溜:“国民党 , 兵力少 , 南北满 , 来回跑但即便如此 , 杜聿明依然能保持主动攻势 , 且损失少于林彪 。1947年5月至6月的四平之战 , 他更是再次大出风头 。不仅其部将陈明仁以少击多 , 保住了四平 , 而且杜聿明率军前往解围时 , 迫使林彪再次撤退 。直到杜聿明因病于1947年7月8日离开东北 , 由总参谋长陈诚接替其军事指挥之责后 , 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才逐渐不可收拾 , 国民党内舆论喊出了“杀陈诚以谢天下”的激愤之语 。辽沈战役尾期的1948年10月27日 , 蒋介石再次起用杜聿明 , 令其赶赴东北 , 布置东北国军残部撤退 。杜聿明面对林彪的百万大军 , 以弱势兵力两次运用声东击西的谋略 , 成功地解救出营口与葫芦岛国民党军5万余人 。杜聿明从东北成功撤退 , 旋即被蒋介石派往淮海战场 。此前不久 , 从未与关内中共部队交过手的杜聿明 , 对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说:“东北共军将近百万 , 即将入关 , 它的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及战力远远超过关内共军 。”
他大概将傅作义当面的对手聂荣臻部看作了整个关内中共部队的特点 。淮海战场上 , 杜聿明遇到了平生强劲的对手--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 。拥有30万精锐部队的他 , 攻不成 , 守不住 , 再也不能顺利施展故计 。到后来 , 连撤退也求而不得 。1948年11月奉命撤出徐州时 , 他也搞了个不少声东击西的妙计 , 曾得意地对部下邱清泉等人说:“预料这次迅速决定撤退的行动是成功的 。……兵贵神速 , 这次撤退的行动正钻在他们大战后的间隙中 , 达成预定的任务 , 以退为守 , 以救出黄维兵团为目的 。”但他没有逃出粟裕的“算计” , 被只有东北野战军一半兵力的华东野战军铁通似地包围在风雪陈官庄 , 叫天天不应 , 叫地地不灵 , 再无当年抗日战场、东北战场的名将风采 。
1949年1月10日 , 杜聿明带亲随10余人 , 冒充华东野战军士兵押送俘虏 , 企图乘乱逃出去 , 不幸被华野四纵的后方人员识破而遭活捉 。杜聿明认为自己忝列“战犯” , 必死无疑 , 因此情绪低落 , 几番寻死觅活 , 准备“不成功便成仁” , “壮烈殉国” 。他被押到纵队司令部 , 与司令员陶勇、政委郭化若见面后 , 由司令部参谋苏荣专门负责看管 。苏荣与杜聿明“套近乎” , 从他的同学陈赓谈起 , 逐渐打消了他自杀的念头 。苏荣回忆说:杜聿明说他这次失败得这样惨 , 没有想到 。当苏荣提到粟裕 , 指出杜聿明之所以失败 , 除了其他因素外 , 还有一条致命的原因 , 就是碰到了粟裕时 , 杜聿明这才知道指挥华东野战军的不是他刚被俘时求见的陈毅 , 而是粟裕 。他说:“我对粟裕早有耳闻 , 也研究过 , 只是没有交过手 。这次交手后我们败得很惨 , 不得不佩服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 。”他还说 , “粟裕指挥灵活 , 有远见 。粟裕的战略战术我非常敬佩 , 不管在什么时候 , 总是他领先一步 , 抢先在我们前面 , 等到我们想到的时候已来不及并已经被包围了 , 这次突围也是这样的 。”
【林彪、粟裕与杜聿明交手 谁是第一虎将?】这是杜聿明对粟裕的“煮酒论英雄” , 与当初对傅作义的那番谈话已不可同日而语 。粟裕后来也谈到了杜聿明 , 认为他只能在有利条件下打仗 , 因此在印缅以及东北战场出风头 。他说:“杜聿明只能打胜仗 , 不能打败仗;只能在有利条件下打仗 , 不能在不利条件下打仗 。他在印缅作战时 , 有美国的供应 , 出过风头 。在东北时 , 有火车、轮船、飞机源源供应 。但这次被我们包围在永城地区 , 突不出 , 守不住 , 被我们全部歼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