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的青岛记忆 日本移民曾霸占民房奸淫妇女( 二 )


【抗战的青岛记忆 日本移民曾霸占民房奸淫妇女】档案史料载,日本侨民梶间1942年霸占青岛平民刘继书在台柳路的平房20余间,开办国华工业原料厂,并强迫刘搬迁,并签定5年租借合同,刘“忍气吞声,任其宰割”,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尚未归还,刘继书被迫向国民党青岛社会局具呈,要求归还 。
罪行三:垄断青岛工商业,掠夺经济资源
1938年,日军占领青岛后,战前垄断青岛的日本工商寡头,依仗特权纷纷返回 。1938年-1939年为青岛经济恢复时期,仅1938年,日本对青岛工业投资总额高达2.3亿元,比战前翻一番,占青岛当年资本总额的95%以上 。日商利用进口“复兴”材料免税的有利条件,建立了一些新厂 。1940年-1941年,青岛日资企业得到飞速发展 。战前只有64家,1938年到1943年,日人在青岛新开工厂130余家 。其中,1939年,日本在青岛新开制造工厂50余家,新设公司商店286户 。1943年,青岛工业资本总额6.3亿元,生产总额8亿元,而日资和中日合办企业资本总额达5.6亿元,生产总额达6.7亿元,占当年青岛资本总额和生产总额的88.9%和83.8%,完全主宰了青岛工业经济 。
日本对青岛本地的民族企业进行掠夺,凡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冶金、交通、公用事业、发电、通讯等企业,被日本军队和商人勾结起来,以“军管理”、“委托经营”、“强买合办”等形式加以控制,青岛华新纱厂、利生铁工厂、中国海军工厂、青岛四方机厂、冀鲁针厂、中兴面粉厂、益丰火柴厂,阳本印染厂、中国颜料厂等许多民族企业被日本移民霸占,而幸存的几家工厂成为日本资本的附属,青岛的民族企业在抗战时期惨遭摧残 。
占领青岛期间,日本侵略移民对青岛民族工业发展具有毁灭性打击,严重制约青岛经济发展 。其所建立的企业多是为战争服务的军事工业,以及掠夺资源为主的纺织、盐业等企业,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为日本侵华战争服务 。经济严重的不平衡,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阻碍了青岛民族工业正常发展 。
据统计,1943年后,青岛1400家工厂企业中,有200家停产,500家减产,幸存的企业也是勉强开工 。
罪行四:无视中国法律,仗势行凶伤害平民
日本移民依仗特权,根本不把中国的法律放在眼里,对于中国百姓的人身和财产肆意侵犯 。
1938年3月16日,中国帆船“老太平”号满载旅客、货物从日照运抵胶州湾,在即将靠岸时,日本水产组合的渔轮“桂丸”号迎面驶来,并不避让,拦腰撞上中国帆船,致使乘客24人和货物全部落水,19人获救,5人丧生,全部货物漂没无踪,日轮也不救人,扬长而去 。事发后,船主要求赔偿损失、抚恤死者,而日本领事馆反咬一口,指责中国船只违反“帝国海军禁令” 。
另外,日本人开车撞伤青岛平民、日本浪人奸淫妇女等案件时有发生,由于日本领事馆的偏袒维护,日本移民违法行为最终不了了之,而且在档案中存留的也为数很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