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 “鞭”和“锏”的使用优势和不同之处

平常总有人说:“来个杀手锏!” , 估计说这话的人大都不知“锏”是什么东西 。笔者虽早就知道锏这个冷兵器 , 也知道“锏”是由“鞭”的产生的 , 但是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鞭和锏的更多的知识 。今天不禁想起了关于鞭和锏的事情来 , 在此写片烂文博大家一笑 。
鞭起源较早 , 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很盛行 。鞭有软硬之分 。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 , 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 。常人所称之鞭 , 多指硬鞭 。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谓之软鞭 。鞭适用于马战与步战 。硬鞭一般用于马战 , 持鞭之将多持双鞭 。钢鞭沉重而无刃 , 以力伤人 。故持鞭者均需大力勇 。常用的鞭法有劈、扫、扎、抽、划、架、拉、截、摔、刺、撩等 。(本文说的是硬鞭) 。
锏 , 长而无刃 , 有四棱 , 上端略小 , 下端有柄 。亦作“简” 。武术短器械 。锏因其外形为方形有四棱 , 形状相同 , 因得其名 。锏为铜或铁制 , 长为四尺 。锏由锏把和锏身组成 。铜把有圆柱形和剑把形二种 。锏身为正方四棱形 , 锏粗约二寸 , 其后粗 , 愈向其端愈细 , 逐步呈方锥形 。锏把与锏身连接处有钢护手 。锏身有棱而无刃 , 棱角突出 , 每距六、七寸有节 。锏身顶端尖利可作刺击之用 。使锏多用双锏 。其主要击法有击、枭、刺、点、拦、格、劈、架、截、吹、扫、撩、盖、滚、压等 。
锏为短兵之一 , 方形有四棱 , 连把约长四尺 , 因形似简故名 。锏无刃 , 每距六七寸有节者 , 名竹节锏;考锏之由来 , 与剑为同时;至二十四法之出 , 则在秦汉以后 , ;惟以短兵利于步战之故 , 后人多有习之者 , 单刀軮鞭之携带便利 , 可随身防护也 。惟锏无单用 , 法重双行 , 故后人有雌雄锏鸳鸯锏等名 , 亦矜奇胘异 , 增减原有之二十四法 , 且有用长兵之人 , 而藏锏腰间 , 以防不测者;是则锏为短兵而兼为暗器 。
铁鞭为六角形 , 铁锏为四楞形「大小短长 , 随人力所胜用之 。」鞭、锏都属短兵器 , 因为二者形制相似 , 所以历代都把鞭、锏相提并论 。宋《武经总要》:「铁鞭、铁锏二色 , 鞭 , 其形大小长短 , 随人力所胜用之 。有人作四棱者 , 谓之铁锏 , 谓方棱似形 , 皆鞭类也 。」明《武备志》亦同 。
啰啰唆唆引用了一大堆 , 想让大家了解多一点 , 其实通俗的讲来 , 无非是个四棱或多棱的好看又沉重的铁棍子!而且开始时主要是身后藏着的暗器 。
自从汉朝和隋朝发扬光大以后 , 鞭和锏就成了名家的兵器 。唐初名将尉迟敬德擅长使用双鞭 , 秦琼(字叔宝)善使双锏 , 后来这两个名将成为老百姓喜欢的门神了(也有带刀的门神) , 看来喜欢这两个冷兵器的人是大把 。
再说鞭和锏的长度吧 , 鞭和锏可能起自春秋 , 经过秦汉两朝 , 在隋朝就盛行了 , 延续到清末 。那么看看这两个兵器的长度吧:
秦时 , 一尺约23.1cm
汉时 , 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 , 一尺合今24.2cm
南朝 , 一尺约25.8cm
北魏 , 一尺合今30.9cm
隋代 , 一尺合今29.6cm
唐代 , 一尺合今30.7cm
看来 , 鞭和锏的长度大约是80--90公分吧 。如果用于暗器则短 , 用于正式兵器则长 。看来长度是不大 , 当然也由每个人自己定 , 似乎长了显得威风吧 。随着时代的发展 , 由最初的几棱铁棍子变的好看一些了 , 有的还值不少钱 。秦琼没有钱时 , 就想起卖了马当了锏 。
但是 , 笔者尽管把鞭和锏想像的再怎么美好 , 似乎总觉得这两个劳什子实在不敢恭维 。这两种铁棍子那里有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和程咬金老爷的两只“板斧”来劲?同样是力量型兵器 , 起码是铜锤也比它们强吧?那大刀不是斩华雄 , 斩六将 , 那板斧不是弄得程咬金当过一把手?使这两种家具打仗的将领 , 说到底也是轮两支铁棍子 , 那里能让人害怕?就算是将铁棍子轮的十分高超技艺 , 击中了对手 , 轻易也见不到血呀 , 除了水平太低的对手死了 , 对高手来说 , 被击中顶多也就是个残废而已 。这么说来 , 鞭和锏哪里有大刀和斧子立马让所有对手害怕的威力?由于沉重的缘故 , 轮的速度又慢 , 轮起来又不会呼呼作响 , 又不会在太阳下闪闪发光 , 实在是没有可夸耀之处 。不过 , 用鞭和锏打对方的马头倒是相对说来容易一些 , 可怜的马极有可能是鞭和锏最大的敌人了 。同时这也可能带来一个事情:马儿也不笨 , 时间长了就知道对方手里这玩意主要是来打碎自己的头的 , 如果上阵来马儿 , 不几个回合下来 , 看见对方的将领手里抽出鞭或锏的话 , 可能赶紧就夺路而逃 。这样的话 , 显得对方使鞭或锏的将领本领高强 , 而马儿所驮的主人自然给人的印象就是打不过对方了 。假如这是真的话 , 鞭和锏真是“狐假虎威”的成分居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