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口战役伤亡人数 以惨重的伤亡延缓日军进攻
南口是扼冀察与山西的咽喉,其地形多崇山峻岭,关隘重叠,易守难攻,乃古今兵家必争之地 。
日军也清楚认识到南口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 。从平绥路进军山西,可以夺取整个华北;另外可以清除后侧之威胁,保证日军顺利南下 。日本政府抽调精锐部队有:铃木重康率领的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酒井镐次率领的独立混成第一旅团,以及板垣征四郎率领的第五师团共计兵力在七万人以上 。因此南口天险对日军来说,是势在必得 。
汤恩伯在南口防御,主要依靠两个人 。一个是第四师副师长陈大庆 。汤军急援南口,当地仅派参议作形势之联络,对南口方面的地形,还是陈大庆自己去摸清楚的 。他在横岭城,组织临时司令部,用电话指挥前线部队作战,听取敌情,随时遣调布置,同时向后方高级长官报告,或传达上级命令 。他对于前方地形相当熟悉 。
另一位是第八十九师师长王仲廉,他访问怀来城内八旬老者,询问八国联军是如何攻下南口天险的?8月4日,“为明了南口一带地形现象,以便战术应用,达成战略目的”,他携副师长、参谋长、旅、团长诸人,同往南口及两翼山地视察 。接着采取了缩小南口正面防御阵地,固守两翼高山作战计划 。将南口车站……改为前进阵地,而将主阵地移至南口及两翼山麓、山腹 。”总之利用“复杂地形”,决定配备纵深阵地,以阻敌军,达到持久战消耗敌人之目的 。
汤恩伯是蒋介石的嫡系,蒋很赏识汤的才华 。汤经常向蒋呈递“手本”献策 。第十三军在百灵庙一战后,奉命屯兵平绥路,其指挥部设在平地泉 。7月9日,当汤恩伯听到卢沟桥事变的消息,立即上电蒋委员长:“卢沟桥事变传来,愈感边防危急,职除督饬所部坚固驻地防御工事外,并饬属随时准备待命中 。关于冀察当局方面,亦正设法联络中 。”第二天,汤便收到蒋的回电:“所见甚是,希妥为准备应付时局外,并对于冀察方面密切联络,务期中央与地方融成一气为盼!”接着汤恩伯给第一战区的军政要人宋哲元、冯治安、秦德纯等去电称:“本军戍驻边陲,责任卫国 。贵方如有所需,请时予指示,誓率所部,为贵军作后盾 。”一星期以后,汤恩伯又上电蒋委员长暨军政部长何应钦,表示十三军将士誓死抗战的决心 。平津两地陷敌,日军向北平的沙河、昌平一带集中,南口战役即将揭幕 。
【南口战役伤亡人数 以惨重的伤亡延缓日军进攻】汤恩伯是南口战役的前敌总指挥,又兼第十三军的军长 。旗下兵力近六万人 。包括两个军、两个师及一个旅 。而第十三军是南口战役的主力;全军人数有两万八千人 。第十三军是中央军嫡系部队,其素质和装备较其他部队为优秀 。
从7月底至8月底,蒋介石几乎每天给前敌总指挥汤恩伯发指令 。有时一天两三次 。1937年8月18日,蒋介石致汤恩伯电:“汤总指挥,兄部无线电报应每日晨、午、晚三次与京中通电,怀来等据点城防工事已成否?盼复 。中正手启 。”
8月13日,汤恩伯给罗芳?团长电令称:“南口阵地,关系国家对抗战之成败……尤其吾人赖以抵抗强敌者,为战斗精神,而非大兵与精良之武器,吾侪誓死决不离开阵地寸步 。人生百年,终须一死,好汉死在阵头上,即为军人光荣之归宿 。”“请以此意转告与吾侪同生死、共患难之全体官兵,倍加努力,争取胜利为盼!”又给王仲廉师长电示:“南口阵地,即为吾侪光荣之归宿 。我死则国生,我贪生则国死,吾侪宁死尽以维护此阵地,并不幸求生还也 。并转告全体同生死之官兵们!”苟吉堂在《南口之役》一书中称:中国军队“固守南口之恶战,已达白热化,有形之实力,固已对敌战斗作最有效之使用,而在无形的精神因素上,亦已发挥到最高限度,形成有我无敌之气势,此实为汤总指挥守备南口指挥作战之伟绩 。”
作为战役的前敌总指挥汤恩伯责任重大: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指挥好这一场战役,打好这一场仗 。他把总指挥所放在怀来城内;但经常去师、旅、团指挥所,与下属将士商讨如何打击敌人,同时还鼓励官兵为国争光 。汤恩伯只有两个传令兵随身跟着他,那么卫兵、勤务兵呢?早已加入火线去了 。他到前方去指挥,对着兵士沉痛地说:“我们要好好的打呀!”他只能说这样简单的话了 。他一看到自己的兵士,眼眶里就充满了泪水 。兵士们见到这样一个人,也认不得他是谁了 。猛然认出,这是军长呀!当他们想过来这个人与他们的关系之时,也感动得流出泪来 。
推荐阅读
- 赵括真是庸将?长平战役之天欲亡我非战之罪
- 秦始皇统一血的代价 22场战役斩敌181万
- 夷陵之战简介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夷陵之战介绍
- 上甘岭战役胜利不只“钢少气多” 炮兵立大功
- 孟良崮战役简介及时间 孟良崮战役发生在哪?
- 长津湖战役的简介 长津湖战役伤亡了多少?
- 兵圣孙武的旷世之战 “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 淮海战役的基本特点 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
- 南口战役的惨烈一幕 全营官兵战死无一人投降
- 孟良崮战役简介 揭秘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