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块沥青滴了快100年 , 熬死了两位教授 , 该实验想要证明什么?
亲眼看到沥青滴落有多难?这个实验熬死了两代科学家 , 至今已经进行了93年 , 尚未有人亲眼见证沥青滴落过程 。 在2005年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 , 是目前吉尼斯世界纪录 , 实验时间持续最长的“保持者” 。
沥青是液体 , 还是固体?
液体 , 比如水具有流动性是柔和的 。 固体 , 比如石头表面坚硬 , 使劲扔地上会碎成两半 。 常温下的沥青 , 外表是坚硬的 , 且易碎 , 那么沥青是固体吗?
沥青可从焦煤、石油中人工提取以及天然形成 。 公元前5000年 , 古人已经开始利用天然沥青进行防水与粘合用途 。 古埃及木乃伊利用沥青防腐、古印度用来制作菜篮子防水内衬、古巴比伦城墙石头之间的粘合 , 华夏文明用其制造雕像 , 剑鞘 , 覆盖需要防水的物体 。
如今沥青用于铺装马路 , 防水涂料 , 塑料等等 , 这源于沥青具有比水高千亿倍的粘性 , 它是一种生物体在地下深埋上亿年产生的有机液体 , 由于它的粘性极高 , 所以也称为半固体 。
沥青滴漏实验共落下九滴都被人类错过了
在19世纪中期 , 很多人基于沥青常温下坚硬的表面认为它是固体 。 1927年 ,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托马斯·帕内尔教授想要用实验证明沥青实际上是液体 , 便创建了“沥青滴漏”实验 , 测试沥青的粘度和常温下的流动速度 , 谁知这实验一做就是一个世纪 , 到目前为止仅仅滴落9滴 。
实验并不复杂 , 先把沥青加热到流动性较高的状态 , 然后倒入一个下口封闭的漏斗中 , 用支架将其支起来 , 并用钟罩把整个装置罩起来 , 起到封闭的作用 。
实验先要等待沥青沉淀并冷却凝固下来 , 这一等就是三年 。 凝固后拿起钟罩 , 切开漏斗下的管口 。 如果沥青是固体 , 这就像在漏斗上放一块石头 , 不会有任何变化 。 如果沥青是液体 , 则具有流动性 , 那么它将无法保持住自己的形状 , 会随着容器变化 , 沿着漏斗向下流动到下面的烧杯中 , 最终漏斗中的沥青将一点不剩 , 全部流走 。
如果时间是金钱 , 那沥青滴漏无疑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实验
沥青流速慢到“天荒地老” , 第一滴沥青一等就是8年 。 1938年 , 第一滴沥青终于“切断”了它与本体的连接落入烧杯中 。
【一块沥青滴了快100年,熬死了两位教授,该实验想要证明什么?】虽然沥青滴落的过程缓慢 , 但是与本体切断联系掉落到烧杯中只有一瞬间 , 意味着它如同固体冰溜子一样看似要落 , 但是你在它面前睁着眼睛 , 不吃不睡盯上好几天都未必会落下 , 也很有可能在你转身瞬间就落下来了 。 想要在8年中等待那一秒并不容易 , 帕内尔教授并没有观察到第一滴沥青滴落的过程 。
1947年 , 第二滴落下 , 而帕内尔教授已经60岁 , 没有精力与体力时刻盯在装置前 , 他在第二年就离开了人世 。
昆士兰大学的约翰·梅因斯通教授于1961年接任了这个工作 , 一干就是50年 , 于2013年去世 , 终其一生也没有看到沥青滴漏的瞬间 。
约翰·梅因斯通上任后的第二年 , 第四滴滴落 , 而他刚好在结婚度蜜月 。 1970年 , 眼看要落下守了好几天的约翰·梅因斯通因为家里有事 , 并且他认为应该还需要一两天才会落下 , 便回家了 , 结果回来之后第五滴已经落下 , 之后的几次同样由于各种因素错过了 。
2000年到来 , 随着科技的进步 , 约翰·梅因斯通利用科技“守株待兔” , 发现沥青有要滴漏的迹象时就用全天候相机盯紧实验装置 , 然后高高兴兴地出差去了 , 回来发现第八滴成功落下 , 但悲剧的是相机的存储设备出现了问题 , 并没有保存到滴落的瞬间画面 。
推荐阅读
- 揭秘陶乐德事件:男子在拘留室离奇消失,难道平行时空真的存在?
- 青藏高原将停止增高,后果不可承受,我们却未感到危机
- 寻求气候变化的确定性:要多少才足够?
- 少见!今年十五的月亮,不是十六圆
- 科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寻找难以捉摸的基本粒子
- 地球果真出了大问题?火山爆发后出现神秘现象,科学家紧急发声
- 简述相对论发展史:从伽利略到引力波
- 重磅!英美科学家对奥密克戎病毒11个最新判断!对全球意义重大!
- 15000年前海底金字塔被发现,科学家推测:中华文明前身是MU文明
- 人的气运竟然真的存在?科学家竟然已经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