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年手抄报怎么写?新年手抄报内容 迎新年手抄报内容

本站为您推荐迎新年手抄报 新年手抄报内容 迎新年手抄报内容信息 , 共4篇 , 希望能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帮助 。小学迎新年手抄报内容
迎新年的习俗
贴春联
每逢春节 ,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 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 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馀亚飞《迎新岁》称:“喜气临门红色妍 , 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 , 时序车轮总向前 。”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 , 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 , 依其使用场所 , 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 , 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 , 为正方菱形 , 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通常春联为两幅直联 , 每联的末字均有平仄声韵之别 。正确的贴法为:平声贴在左边 , 仄声贴在右边 。
贴窗花
窗花、剪纸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 , 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 , 春节贴“福”字 , 也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 , 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 , 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
倒贴福字 , 取其“倒”和“到”的谐音 , 意为“福到”了 。在传统民俗中确有这种说法 , 但不是说所有“福”字都要这么贴 , 尤其是大门板上 。
倒贴“福”字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在水缸和土箱子(即垃圾箱)上 , 由于这两处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 。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 , 便巧用“倒”的谐音字“到” , 倒贴福字 。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 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另一个地方是在屋内的柜子上 。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 。倒贴“福”字 , 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至于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是正贴 。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 , 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 , 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 , 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 , 故应正贴 。
年画
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 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 , 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 , 也和春联一样 , 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 , 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 , 变得丰富多彩 , 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
现今中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 , 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 , 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 , 后发展成挂历 。
小学迎新年手抄报内容
拜年的由来
相传 ,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 , 头长触角 , 凶猛异常 。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以至于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 , 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
这年除夕 , 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 , 一片匆忙恐慌 。这时 , 村外来了个小孩 , 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缘由 。小孩子听后笑道:“婆婆 , 我的名字叫年 , 让我在家待一夜 , 我一定把夕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 , 见他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 , 年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 , 只好撇下家 , 上山避难去了 。
半夜时分 , 夕兽闯进村 ,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 , 门贴大红纸 , 屋内烛火通明 。夕兽浑身一抖 , 怪叫了一声 。朝婆婆家怒视片刻 , 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 , 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 , 夕兽浑身战栗 , 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 , 夕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 , 婆婆的家门大开 , 只见院内一个身披红袍的小孩子在哈哈大笑 。夕兽大惊失色 , 狼狈逃窜了 。
第二天 , 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 , 十分惊奇 。这时 , 老婆婆才恍然大悟 , 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 , 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 , 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 , 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 , 纷纷换新衣戴新帽 , 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 , 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 。为此 , 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 , 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 , 并把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 。
从此每年除夕 , 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 , 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 , 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
小学迎新年手抄报内容
拜年方式的演变
古时 , 倘或坊邻亲朋太多 , 难以登门遍访 , 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 , 称为"飞帖" , 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 , 上写"接福"两字 , 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 。
宋人以名刺代替拜年 。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 , 新年贺节 , 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 , 若四处登门拜年 , 既耗费时间 , 也耗费精力 , 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 , 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 , 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
【迎新年手抄报怎么写?新年手抄报内容 迎新年手抄报内容】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 。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 , 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 , 世憎嫌简不嫌虚" 。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 , 片子飞 , 空车走” 。成为时尚 。“大户人家特设门簿” , 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 , 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 , 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 , 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 , 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 , 住五福楼 。以图吉利讨口彩 。
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 , 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 , 既方便又实用 , 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贺卡拜年 , 美好的情意、真诚的祝福都包融在里面 , 这样简单而又实用的东西 , 何乐而不为呢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 , 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和网络拜年、手机短信拜年等 。
小学迎新年手抄报内容
迎新年的作文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来的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 , 每个节日也都有自己的庆祝形式 , 内容丰富多彩 , 这些也都属于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小部分 。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也是从远古发展而来的 , 从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 , 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
春节的习俗有很多:扫尘、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但是由于不同的地区 , 不同的民族 , 春节的习俗也会有所不同 。然而 , 不管在哪里 , 春节的习俗含义是相同的——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喜气洋洋 , 合家欢乐 。
我家过春节的习俗与大部分的南方人是一样的 。过年的前几天 , 我们全家人就一起忙上忙下的打扫卫生 , 把家里打扫得窗明几净 , 一尘不染 。因为按着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 , 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 , 其用意是要一切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所以我们家每一个人都出了一份力 , 目的就是为了使新的一年家中财源滚滚 , 一帆风顺 。
于此同时 , 爸爸妈妈也从网上、超市、菜场等地打年货 , 购买了:各种酒水、牛奶饮料、蔬菜水果、鸡鸭鱼肉、干果杂货……使家里的储物柜堆得满满的 。就连从来不爱吃零食的奶奶也从储物柜里拿了一包饼干放在房间里 。
在大年三十白天 , 我们全家还忙里忙外地贴春联、粘年画、放鞭炮……忙得不亦乐乎 。虽然有点儿累 , 但是每个人的心里都乐开了花 , 脸上也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
而令我这个吃货最开始的莫过于是大年三十晚上的这一顿团圆饭 。这顿团圆饭爷爷奶奶烧了很多菜:冬笋炒腰花、清炖土鸡、羊肉火锅、清蒸鲑鱼……每一道菜都是那么得丰盛 , 每一道菜都是那么得美味 , 每一道菜都是色香味俱全 , 真是令人垂涎三尺 , 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要尝尝 。在吃饭的时候 , 我与家人们一起喝起了饮料 ,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 家里到处洋溢着幸福与温馨 。饭后 , 大人们还给了我压岁钱 , 我乐得合不拢嘴 。
看着家人过春节 , 使我不禁想到了宋朝大诗人王安石所写的千古绝句“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真希望在生活中能够月月过春节 , 天天是新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