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明朝去当兵 你可能不会上前线而是去种地
穿越到明朝去当兵,你可能不会上前线打战,而是去种地 。
如果一旦穿越回明朝当军人,做横刀立马的将军,对于我来说自然是无比盼望的 。然而要成为将军,在明朝也是不容易的 。明朝将军的来源,早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世袭的将军,也就是明朝开国名将的后人,靠着家族爵位的世袭一步到位 。另一种就是草根出身的将军,也就是本身是个士兵,通过屡立战功,最终走向将军的高位,无论哪一种,都是不容易的 。
最不容易的,自然是从小兵干起的那种 。穿越成这一种,首先就要先从小兵干起 。而要干好,就要首先了解明朝建国后的军事制度 。明朝建国的军制,叫卫所制 。按照官职等级的划分,最高军事机关叫“五军都督府”,也就是设中,左,右,前,后五个都督府,五个都督府不相统辖,分别管理京城以及各地的军队 。地方各省的军事长官,叫做都指挥使,指挥使下面,就是基层军事单位卫所 。
卫所中的“卫”和“所”,其实是两级军事单位,卫的士兵总数为5600人,管辖五个所,每个所的人数在1120人 。卫所的最大特点,一是军事保障自给自足,国家划拨给卫所土地,称为军屯,军队除了操练之外,还要耕种土地维持生活 。
(明朝万历年间头盔与盔甲复制品图)
卫所的成员除了士兵外,还有士兵家属,称为“军户”,属于世袭当兵 。划给军队的土地,则称为军屯 。这种制度的好处,就是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军费开支,而且可以保证维持数目庞大的常备军,军屯的生产更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按照朱元璋的话说,就是“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粒钱粮” 。二,则是确保军队的绝对忠诚,卫所制度确立后,军队的权力也被拆分,五军都督府虽然是军队的最高机关,但是都督府对于军队只有管辖权而无调度权,统兵打仗调度军队,要有文官负责的兵部来执行,没有兵部的命令,调动百人以上军队就形同谋反 。
而一旦遭遇对外战争,明朝军队的集结,则是通过向各卫所调兵的方式,再给予统兵大将带兵权,称作专征,虽说打仗的时候在一块,但打完了仗后,参战的士兵,哪个卫所来的回哪里去,相互间不相统属,比起唐朝同样性质的府兵制来,卫所对于士兵的控制力更强,既保证士兵的战斗力,也能杜绝将领培植私人势力 。所以终整个明朝,军队始终保持着对中央集权的绝对拱卫,除了由藩王引发的“靖难之役”外,从未发生过地方军事长官脱离中央割据自立的事 。而在这套制度下,明朝军队的总人数,也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记录——洪武年间在册的军队总数,多达一百八十万 。
而如果你穿越成为卫所制度下的一个士兵,那么在明朝的户口本上,你的户口写的就是“军籍”,和普通老百姓是不一样的,普通老百姓的户口叫“民籍”,是归明朝“六部”中的户部来管辖,而你则是由卫所所属的都督府来管辖 。
如果你入了军籍,那你全家都是军籍,而且世代不能脱籍为民,可谓一人当兵,全家都是兵,而且代代都是兵 。你的家属,就被称为军户,家里当兵的你,被称为正军,你的儿子,则被称为余丁 。如果“正军”在战斗中不幸牺牲了,那么这个名额就由这个家中的“余丁”来继承 。
如果说这个家庭所有的人都牺牲了的话,那么这个家庭的军户名额,就需要从这个家庭的籍贯所在地,重新找一户家庭来递补 。而在待遇方面,军户家庭是有一些好处的,比如国家会划拨给军户家庭私田,由军属来耕种,并按照户部的赋税规定缴纳赋税,但家中当兵的“正军”,却要去耕种国家的土地——军田,军田产权属于部队,早期由士兵耕种,后期因为士兵逃亡过多,主要招纳流民耕种,需要缴纳规定的赋税,其实就是给国家当佃农,公田的收益,就是明朝早期军费开支的主要来源 。
同时,军丁还需要负担戍守京城的任务,一旦被选中了,那么每年农忙过后,就要调度到京城守卫,路费要自理,而且要到第二年农忙开始前才能回来,可谓来回折腾 。
(韩国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重铠)
而作为一个普通士兵,在这个体制下的艰辛是很多的,首先是任务重,明朝卫所制规定,边境上百分之三十的军队用于作战,百分之七十的士兵用于种地 。
而在内地卫所,通常是百分之八十的士兵用于种地,百分之二十的士兵用于作战 。虽然明朝早期设定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考核制度,定期就要抽调考核训练,还要给予赏罚,尤其是作战部队成员,通常都是考核中的优秀者 。但是绝大多数的士兵,日常的主要工作还是种地 。
推荐阅读
- 葡萄牙也是倭寇?明朝和葡萄牙有什么恩怨史?
- 明朝皇帝服饰具体介绍 明朝皇帝的衣服有几种?
- 青面兽杨志到底有没有历史原型 杨志的性格特点
- 你做梦也想不到的“梁祝”竟然是这样写成的
- 明朝疆域 历史排名前三鼎盛时无人敢碰领土
- 齐桓公宴群臣管仲摆谱 迟到 把半杯酒当众倒掉
- 解析宋美龄长寿之谜 宋美龄为何能活到106岁?
- 明朝皇帝为何都有打文人屁股这一特殊爱好?
- 三国蜀汉五虎将马超为何得不到重用
- 纪晓岚纵欲成性?纪晓岚怎么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