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第一监狱”提篮桥究竟处决了多少日本战犯( 二 )


至于在中国境内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则要分两部分 。一是1946年初,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驻华美军司令魏德迈将军奉命在上海组建的美军军事法庭,地点就设在提篮桥监狱 。1946年1月24日上午,美军军事法庭正式开庭审判18名日本战犯,审判过程向全球广播 。经过几次庭审,2月28日法庭对18名日本战犯作出宣判,判处镝木正隆等5人死刑,除一人无罪释放外,其余从1年半徒刑到无期徒刑不等 。除了这一批外,此后又对29名日本战犯进行过多次审判 。
二是国民政府也设立了军事法庭 。从1946年5月起,先后在北平、沈阳、南京、上海、台北等10个城市设立了专门审判日本战犯的军事法庭 。这10个城市中,审判最早的是上海和北平,都是在1946年4月 。上海审判日本战犯的军事法庭设在虹口江湾路1号 。而美军军事法庭则于1946年1月24日在提篮桥审判日本战犯,所以说上海提篮桥监狱是中国境内第一个审判日本战犯的地方 。
美军军事法庭在提篮桥内共审判了8批47名日本战犯,5人在提篮桥执行了绞刑,当年的绞刑房完好如初,目前是上海监狱陈列馆的亮点之一 。
国民政府的军事法庭在上海审判了116名日本战犯,判处死刑14人(其中1人后改判为10年),有11人是在提篮桥监狱刑场枪决的 。另外由于广州军事法庭审判结束后就被撤销,还有3名日本战犯从广州移送到提篮桥执行 。总之,提篮桥共执行了19名日本战犯死刑,其中处绞刑5人,枪决14人 。
所以,鉴于提篮桥监狱在对日本战犯关押、审判和执行上的重要性,在1997年8月份,提篮桥监狱被市政府列为上海市抗日纪念地点 。2015年春节期间,央视的法制频道播放的七集纪录片《远东第一监狱》中,其中一集的题目就是“中国的海牙” 。
在监狱举行的婚礼
东方早报:《人民文学》曾发表过一篇报告文学,叫《中国有座鲁西监狱》,里面介绍了新时期现代化管理模式下,监狱管理人员和服刑人员之间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甚至有服刑人员在刑满释放后,因为长时间脱离社会,无法融入再要求回到监狱的 。在你看来,这里是否存在夸大,类似的事情在提篮桥或上海的监狱出现过吗?
徐家俊:山东的鲁西监狱我也去参观考察过,文中的内容是真实的 。该文的作者我也认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篮桥监狱一个叫金城的犯人,他入狱之后,通过干部的教育,在狱中忏悔自己罪行,学习文化 。刑满释放后,找了个对象,金城主动提出在提篮桥监狱的小礼堂举行婚礼,说明他对监狱的感情还是蛮深的 。当时好多媒体都登过这个新闻,婚礼照片及报道甚至还登上了《人民画报》和《上海画报》 。
金城觉得监狱让他获得了新生 。当时狱方也觉得他这个事情蛮好,对其他犯人具有教育意义 。后来他在上海浦江轮渡上工作 。
金城在监狱举行婚礼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多年来,监狱不断完善管理模式 。实践上,一个特点就是分类管理分类教育,注重细节 。对老年犯,专门给他们烧软一点的伙食 。对犯人开展心理咨询 。还有近些年,新收犯监狱设有艾滋病犯管理监区,主管干部胡水清还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
再有就是改造形式的多样化 。比如上海市“平安英雄”严大地是提篮桥监狱“习美”主管警官,他组织犯人学习绘画,通过艺术熏陶教育犯人 。还组织犯人写诗歌,提篮桥监狱有诗歌刊物,犯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发表,不定期举办诗会 。2004年,监狱将整理的部分作品,由文汇出版社出版了诗集《罪魂与诗神》 。
东方早报:鲁西监狱的例子,一方面说明监狱管理思路的转变,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某些不足,如没有处理好刑期较长犯人对社会认知的更新 。
徐家俊: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让犯人了解社会发展,提前适应社会变化,比如提篮桥监狱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大墙里的消费者保护协会,上海各监狱设有超市,组织犯人学文化、学技术 。运用社会力量,邀请各界人员组织各类专题讲座,鼓励犯人订阅报刊,了解社会时政,跟上时代步伐 。
监狱是一个国家的特殊窗口
东方早报:档案资料显示,60年来,提篮桥监狱先后接待各国来访人员500多批、5000余人次 。你在书里提到,很多外宾反映,犯人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对待,是人道主义的 。
徐家俊:监狱对外开放,很有意义 。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 。监狱是一个国家的特殊窗口,监狱的管理情况其实是和城市的发展、文明程度相关的 。我们重视犯人的基本权利和犯人的基本义务,现在犯人的维权意识也比较强,整个社会对犯人的基本义务与基本权利更为关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