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中国远征军反攻 缴南京大屠杀日军大印


在缅甸驾坦克
为南京“复仇”
内战“临阵脱逃”:不打自己人
在南京的乌衣巷里 , 住着一位91岁的坦克教练冯宗尧 , 头发全白 , 但声如洪钟、眼睛闪闪发亮 , 抗日战争时冯宗尧在印缅战场作战 , 是全班唯一前往印度的远征军战士 。
冯宗尧原籍江苏宜兴 , 父亲是满清秀才 , 冯宗尧是家族单传的独苗 , 对于当兵这么冒险的事 , 他说 , 自己是国仇家恨综合在一起做出的选择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时 , 冯宗尧在武汉读初中 , 次年日军攻占武汉 , 他们一家人便开始逃亡 , 随即战火烧来 , 连防空设施都没有的小城镇遭到了敌军的低空轰炸 , 当时炮弹从冯宗尧头上飞过 , 他死里逃生 。之后 , 一家人一路西逃到了重庆 , 在那里 , 他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重庆防空洞惨案” , 五六百人闷死在防空洞里 , 当时他又一次侥幸逃生 。惨案后不久 , 他报名去了黄埔军校 。
“参加战争 , 谁不怕死 , 最初我报名选择了辎重兵科 , 因为那里距离死亡比较远 。”冯宗尧说 , 当兵时自己还只是十几岁的娃娃 , 然而经历战火洗礼后 , 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在即将毕业的前夕 , 全班77个同学中 , 只有他一人报名参加了远征军的集训 。“好男儿要当兵 , 要不躲在后台当孬种啊 , 当时去印度是抱着必死的信念去的 。”冯宗尧参加远征军到达缅北之后 , 被派往印度兰姆伽 , 这里是中国军队和同盟国军队的后方 。冯宗尧被编入战车第七营第二连 , 随后兼任坦克教练 。“当年我才21岁 , 但是我在班里是开坦克用坦克最好的 , 营长一眼相中了我 , 让我教同志们用坦克 , 营里200多人都是我手把手教的 。”
“教了那么多坦克手 , 其实我最想去的是到前线厮杀 , 要么不当兵 , 当兵就要出去打!”在这期间 , 冯宗尧几次想上前线 , 打了三次报告 , 都被上级拒绝了 , 上级表示 , 都是为国做贡献 , 坦克教练一职更需要他 。1944年 , 中国远征军缅北大反攻 , 冯宗尧训练的坦克兵冲在了第一线 。在面对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日军18师团时 , 坦克兵们同仇敌忾 , 一举冲进师团指挥所 , 缴获日军关防大印 。如今 , 这枚大印依然保存在台北国军战史馆中 。
冯宗尧对扬子晚报采访人员说 , 解放战争开始后 , 作为国民党士兵 , 冯老不想与祖国同胞兵刃相见 , 于是便当了一名临阵脱逃的“逃兵” 。说起这段往事 , 老人的话语也缓慢了很多 , 眼神中多了些许惆怅 , “我父亲说 , 自己人不杀自己人 , 让我上阵杀日本人我一百个愿意 , 但你让我与同胞拼个你死我活 , 我真做不到 , 于是逃走了 。”
谈公祭
有力量才能不被人欺
首个公祭日就要到来了 , 冯宗尧表示很激动 。“我们可以不仇恨过去 , 但一定要记住历史 , 铭记历史 , 正视历史 , 多一个人知道这段历史 , 就多一份维护和平的力量 。无论何时 , 国家都要强军、强国 , 铭记当年的历史 , 只有勿忘国耻才能振兴中华 , 只有国家有了力量 , 才能不被人欺负 , 立于不败之地 。”

任教黄埔军校
培训两千抗日精英
他的学生大多牺牲在战场
今年已经98岁的徐祇则老人耳不聋眼不花 , 他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书房 , 说:“我是真正的90后呢!”徐祇则老人1936年考入黄埔军校 , 是第十三期学员 , 经历过抗日战争 , 并于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 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 。
“当年 , 全面抗战爆发前 , 日本已经占领东三省和华北 , 苏北学校很多学生都流亡到外面去 , 寻求加入抗战组织 。”徐祇则祖籍山东 , 他告诉扬子晚报采访人员 , 当时有些学生去了陕北 , 而自己报考南京的黄埔军校 , 就是怀着满腔的热情 , 希望投身军旅 , 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徐祇则说 , 1937年 , 随军校西迁 , 在徒步迁移途中知道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烈状况 。“当时义愤填膺 , 只能化所有悲痛为学习和训练 , 期待能在毕业时上前线 。”徐祇则表示 , 毕业时 , 因为成绩优秀留校任教 。徐祇则教导过两期黄埔学员 , 在西北边疆作出教学贡献 , 后来去兰州中队、新疆驻军 , 为抗战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948年徐祇则保护玉门油矿立下功劳 , 加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