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基础薄弱 抗战前中国士兵训练多打空枪( 二 )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日本的军事动员体系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既可以利用朝鲜、东北到华北的铁路网,又掌握中日之间的海权优势,所以兵力动员后投送效率也非常高 。据中国南京政府战前的判断,日军“输送其陆军经朝鲜至满洲者,每星期约二至三师团并直属部队与其补给 。经海道向我国任何海岸者,每十天约一梯队,即二至三师团,连同一切附属品及补给” 。
中方已意识到,在华北战场,日军可在开战八到十天内,由本土输送二至三个师团 。在沿海战场,日军第一梯队二至三个师团的投入需一个星期,“尔后续加同等兵力,为八至十日” 。依事后的实战检验,可知此判断基本符合事实 。在上海战场,日军的动员与输送能力,甚至超出了中国政府的预计 。
带20发子弹“打鬼子”?
在兵员的训练上,中日同样存在着重大差距 。
抗战前,中国士兵大部分是文盲,截至1936年底,中国训练完毕之高中及同等学校的合格预备兵,仅17490人 。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候补军官仅880人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抗战时当过国军排长,他发现基层军官连花名册都点不了,平日多不研究战术,打仗全凭血气之勇 。进攻时以密集队形蜂拥蚁附,失利时又鸟奔兽散 。
以单兵射击训练论,当时一发子弹的价值在中国相当于七斤半大米,或35个鸡蛋 。所以平时训练多数是打空枪,就算物质条件最好的中央军,也不过每兵配发15发子弹作实弹射击,开战后每兵配发20发子弹上战场 。而日军《步兵操典》规定,新兵入伍后,每月用于实弹射击的子弹,步枪不得低于150发,机枪不得低于300发 。结果日军每个中队都有三分之一的步枪兵可以达到优秀射手的水平 。
至于双方步兵重火器威力的落差,就更不用说了 。“七七事变”前,中国75mm以上口径的火炮仅800多门,重炮只有可怜的48门,虽全部从德国进口,但总数连日军同类火炮的零头都不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