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名字取得不好 春秋时期死得最冤的一个小国

在弱肉强食的春秋时代 , 要么紧跟大哥 , 要么有理有节 , 反正能在大国之中左右逢源、屹立不倒是小国的本事 。
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国家 , 就有大国和小国的区别 。大国固然有大国的争霸之术 , 小国也有小国的生存之道 。就像草原上 , 狼有狼道 , 羊有羊道 , 你有你的张良计 , 我有我的过墙梯 。
弱小不意味着灭亡 , 关键要选对策略 。当今的世界也是这样 , 除了少数的大国 , 多数都是小国 , 如何生存 , 如何有尊严地生存 , 都是学问的 。
春秋战国时期其实就是现代的联合国 , 当时的国家 , 除了秦国 , 楚国 , 齐国 , 赵国 , 燕国 , 卫国 , 晋国 , 郑国 , 鲁国 , 越国、吴国这些外交主角 , 还存在着令人目不暇接、难以计数的小国 。这些小国存在于列强缝隙之中 。比如应国、肥国、极国、共国、凡国、祭国、苏国、茅国、大荔、绵诸、介国、舒鸠、黄国、江国、弦国、厉国、须句、原国、西不羹、东不羹等等 。一长串的国家资料给后人提供了研究、猎奇的丰富资源 。比如虢国就有东虢国、西虢国、南虢国、北虢国、小虢国五个国家之分;除了燕国 , 还有南燕 。南燕相传是由黄帝的后裔建立的 , 姞姓 , 地在今天河南延津的东北 。在春秋初年 , 南燕也还上台跑过龙套 。
但是 , 做人难 , 小国做人更难 。
一次 , 卫国太子蒯聩闲来无事 , 登城赏景 。他望见远方有一处部族 , 问知是戎州 。蒯聩就大咧咧地说:'我 , 姬姓也 , 何戎之有焉?翦之!'就这样 , 戎州被卫国消灭吞并了 。这就是春秋时期小国命运的真实写照 。
春秋时的外交力量格局是这样的:大致黄河下游开化程度最高 , 社会最为发达 , 黄河中游次之 , 长江中游又次之 , 长江上游、下游和黄河上游地区最不发达 。因此处于黄河中下游的国家力量相对强大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最大者则为齐、晋、秦、楚四国 。除了楚国 , 其他三国都在黄河流域 。如果从今天的地域上来讲 , 各国之中楚国最大 , 大约占据了四分之一的天下;晋国第二、齐国、秦国、吴国次之 , 越国、燕国、宋国、鲁国又次之 。
综合起来看 , 国力最强的是楚、晋、齐、秦四国 , 可以看作是天下力量的'四极' 。史载:'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 , 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晋阻三河 , 齐负东海 , 楚介江淮 , 秦因雍州之固 , 四海迭兴 , 更为霸主 , 文武所褒大封 , 皆威而服焉 。'
列强划定各自势力范围 , 相互征伐 。在各诸侯国势力范围内的小国 , 则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支配下 , 不是降为列强的附庸 , 就是沦为列强贵族的采邑 。这些附庸和采邑最后都逐渐沦亡 , 成为列强的领土 。
【因名字取得不好 春秋时期死得最冤的一个小国】春秋是国家数目急剧缩减的时代 。如山东诸小国被齐国兼并 , 河北、山西诸小国被晋国吞并 , 江淮、汉水流域各小国被楚国所并 , 西北各小国被秦国吞并 。吞并的速度在春秋后期越来越快 , 力量格局的对比悬殊也越拉越大 。
也有一些小国因为列强追求均势的需要 , 而侥幸存活下来 。
大鱼吃小鱼 , 小鱼吃虾米;强者越强 , 弱者越弱;顺我者昌 , 逆我者亡……不管你用什么类似的词来形容春秋的兼并征伐都不为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