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常德的悍将余程万为什么险些被枪毙?
这个问题,恐怕是8年抗战期间,诟病蒋介石“屁股决定脑袋、选择性执法”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历史公案 。既然是公案,就很难有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 。笔者只能尽可能多地援引细节,尽可能多地靠近这个“为什么”,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
先介绍一下余程万和常德保卫战 。
余程万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及中山大学政治系,1931年就任南京警卫部队少将教官,次年转入陆军大学研究院深造,学历之煊赫,在国军将军中非常少见——当然不能跟何世礼、孙立人、赖名汤、廖耀湘这些喝洋墨水的学霸比 。
但是,作为黄埔一期的老大哥,老余实在混得不咋地 。
这主要还是和他在毕业之后选择的道路有关,当年他选择的是党务工作——这不禁让笔者想起雷军的名言:任何一个单位,要想升得快,一定要干和核心竞争力紧密关联的工作 。
因此,直到1940年,老余才混成74军57师师长 。
在74军,他的黄埔资历比两任军长俞济时、王耀武都要老,这就难免有点尴尬,但俞、王挺有眼力见儿,虽然明面上大家是上下级,但私下都称余老学长 。
当然,虽然老余混得不咋地,业务上却不含糊,不仅骁勇善战,还是防御战的高手 。
74军成名的上高会战,就是老余亲率第57师死守上高城,使罗卓英的三路大军,得以顺利围歼倭军第34师团大部 。老余也因此荣获陆海空军第一号武功状 。
再说常德会战 。
首先,老余的城防工事修得挺瓷实,除城郊的野战工事与城墙的第二道防卫圈外,城内街巷角落均被充分利用,遍筑明碉暗堡,并打通民房,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再配上第74军传统上出类拔萃的火力配置,形成强大纵深——彼时第57师配署第74军炮兵团一个山炮营及战防炮营第1连、高炮团一个排,拥有远超一般国军师级单位的炮兵火力(当然不能跟倭军比) 。
57师全师8000余人,城防兵力配置为:第169团守城北,第170团守城西,第171团守城东 。城南则为沅江,形成背水而战态势 。
老余是典型的广东人,话不多,战前动员只有8个字:“城存与存,城亡与亡!”
这也是战区长官部给他的命令 。
2009年,被中央统战部选定为2010年台湾影展的开幕影片《喋血孤城》在常德开机前,沈东导演组织亲历了战火的耄耋长者开座谈会,笔者亲耳听到一位老爹爹说,余师长是个好人,他多次与常德县府协商,将城内居民完全迁出,“他人蛮和气,话不蛮多,只说‘枪炮无眼,烦劳诸位父老乡亲了’” 。
1943年11月22日,悲壮的常德保卫战打响 。
倭军第11军主力意图以压倒性优势,3天内一举掠取常德 。
战斗之惨烈,任何文字描写都是惨白的 。
掉下书袋,破破抗日神剧的无知和自慰:倭军92式重机枪射速不高,槽点不少,但即便是这样的二把刀,若被它的7.7mm枪弹击中大腿,就算500米距离,大腿也不是断,而是斩断;倭军师团级火炮密集轰击时,很多我军士兵不是炸死的,是脏器震裂而殁 。
横山勇(11军司令官)一动手便全力猛扑,除了压倒性的火力压制,娴熟的炮步坦协同,这孙子还干了两件臭不要脸的事 。
一是罔顾《日内瓦公约》,施放大量瓦斯毒气 。
二是见攻势迟滞,竟然狗急跳墙,不顾可能造成己方部队伤亡,召集第3航空师团主力,仿效美军大举空袭,在常德城中四处滥投燃烧弹,导致城中处处大火,大半房舍、阵地均被烈焰裹炽,惨不忍睹 。
国军在守城中展现非凡勇气,最广为传诵的,为贾家巷阵地战斗,该阵地驻有第171团第3连一个排,倭军在空袭后倾一大队冲锋,竟不能逐退这个排,复集中炮火轰毁该阵地,余兵8名奋战到底,排长殷惠仁在倭军迫近时,引爆最后一枚手榴弹,壮烈殉国 。
12月1日,第57师死据不撤的最后阵地宽不及三百公尺 。
最后时刻已经来到,深恨友军的余程万向孙连仲(战区代司令长官)发出最后一电:弹尽人亡,城已破,友军观望不前 。职率副师长参谋长死守中央银行 。职余程万谨叩 。
12月3日深夜2时,余程万师长召集部属,告知自己决定突围,并点名第169团柴意新团长死守阵地 。
柴毫不推诿,起立报告:“师长为全师希望所寄,希望师长早日突围,我在此死守,等师长率援军来解围 。”
其实柴心里明白,他不可能活着见到援军了!
余程万于半夜率残部百余人,冒死向德山突围后,柴意新离开中央银行大楼,集结第169团残部,进入双忠巷最后阵地 。
凌晨,倭军集中掷弹筒、枪榴弹、迫击炮火力猛攻双忠巷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