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张学良发布的“不抵抗”命令证据确凿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我有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你一定还记得这首哀婉悲伤的歌吧?1936年11月,著名音乐家张寒晖谱写的这首独唱曲,曾经传唱一时,令无数国人动容 。歌中提到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 。这一天,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攻击东北 。之后,日本关东军占领中国东北全境,使得广大东北同胞饱受流离失所之苦 。
长期以来,在学界尤其是大陆学界,普遍认为,“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未予抵抗,是蒋介石向东北军发出了“不抵抗”命令,张学良只是“忍痛”执行命令,当了“替罪羔羊” 。事实上,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张学良倒是向东北军发出了密令《鱼电》,命令部属不得抵抗日军进攻 。1931年9月6日,张学良以《鱼电》致辽宁省主席臧式毅和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荣臻,称:“辽宁政委会藏(式毅)代主席、边署荣(臻)参谋长鉴,查现在日方外交渐趋吃紧,应付一切,亟宜力求稳慎 。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当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 。即希迅速密令各属,切实遵照注意为要 。张学良鱼子秘印 。”
仅仅下令“不抵抗”倒也罢了,张学良还下令东北军北大营“收缴军械,存于库房”,“君来访问沈阳之新闻乎?实告君,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 。昨晚(即十八日晚)十时许,日兵突以三百人扒入我营,开枪相击,我军本未武装,自无抵抗,当被击毙三人 。……日本此次既未下最后通牒,又未宣告开战,而实际采取军事行动,令人不解,仍望国民冷静隐忍,勿生枝节 。”这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上午,张学良接受天津《大公报》采访人员访问时所言 。9月19日下午,张学良接受《盛京日报》采访人员访问时又说,“昨夜接到沈电,惊悉中日冲突事件 。惟东北既无抵抗之力量,亦无开战之理由,已经电沈,严饬其绝对不抵抗,尽任日军所为 。”
【1931年张学良发布的“不抵抗”命令证据确凿】9月20日晚,张学良在接受外国采访人员采访时说,“余窥透日军拟在满洲有某种行动后,即下令部下倘遇日军进攻,中国军警不得抗拒,须将军械子弹入库房 。当日军进攻消息传来时,立时又下令收缴军械,不得作报复行动,故当日军开枪与机关枪并用炮轰击北大营与其他各处时,中国军队并无有组织之报复行为 。”
甚至到晚年,张学良依然不后悔当初采取的“不抵抗”主义 。他在回忆录中如此解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对日政策,“因为那时关东军经常寻隙挑衅,隔几天就找点事闹闹”,“这日本小兵在街上,看到东北军人的刺刀,他们就走上前在刺刀上划火柴,故意挑衅 。那东北小兵脾气大着呢,你来划火柴,老子就捅你一刀 。但我下令,绝对不许反抗,任你捣蛋,老子就是不反抗,你再捣蛋、找借口,老子就是不让你有借口,当时都是这样的思路 。”“日本人在东北同我们捣蛋不是一次了,他捣了许多年了,捣了多少次了,每次都是这样处理的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