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军官评辛亥革命时义军 军纪涣散的乌合之众
1911年11月18日 , 北洋军在冯国璋的指挥下猛攻汉阳 , 武汉的革命形势开始变得异常的严峻 。早在20天前 , 黄兴、宋教仁、李书城等即抵达汉口 , 参与湖北军政府的管理指挥 。11月3日 , 黎元洪特意为黄兴举行了登坛拜将仪式 , 以此来鼓舞革命军的士气 。但是 , 军队的养成非一二日之功 , 等到上了战场 , 优劣立现 。所幸的是 , 海军不愿为清廷作战而陆续投效革命阵营 , 这解除了一个很大的隐患 。
据租界内观战的外国军事专家观察 , 北洋军的士兵看上起结实、健康 , 有军人荣誉感 , 军中有良好的团结气氛 , 指挥官能有效的控制各自的部属;他们的机枪射击术不错 , 工程兵装备良好 , 炮兵阵地的布置也恰到好处 , 但炮击技术大有改进的余地 。相比而言 , 革命军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 , 据外国目击者的回忆 , 革命军中因太多新招募而缺乏训练的士兵 , 他们在进攻的时候虽然很勇敢 , 但那些受过训练的老兵往往被安排在后面的新兵射杀 。在北洋军炮击汉阳的时候 , 革命军炮兵也积极还击 , 毫不退缩 , 但炮弹从未落到铁路上清军的炮兵连队里 。
据民国将领陈铭枢的回忆 , 武昌起义爆发后 , 南京陆军中学倾向革命的学生们在他的带领下奔赴武昌参战 , 其中就有蒋光鼐、陈果夫等民国闻人 , 但真正上了战场后 , 才知道战争的残酷性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特别是汉阳之战中 , 在北洋军的猛烈炮火下 , 革命军疯狂后退 , 溃不成军 , “河滩上一片密密麻麻的人群 , 队伍争先恐后的抢渡 , 因为人多 , 浮桥被挤断 , 许多士兵落水 , 被河水冲走 , 幸而此时据守铁路线之敌 , 未继续追击 , 否则我们将全军覆没 。”
澳大利亚第六轻骑兵队的一位军官对广州、上海、苏州、武昌和南京的革命军进行考察后认为 , 除少数例外 , 革命军大多是一群“军纪涣散的乌合之众” 。这个评价虽说刻薄 , 但对于一群新招募而未经训练的军队来说 , 未尝不是事实 。据这位军官的判断 , 如果北洋军全力支撑清皇朝 , 革命军将不是它的对手 。就军事观点而言 , 与其说革命军战胜了清廷 , 倒不如说北洋军背弃了它 。
虽然革命军队指挥无方 , 装备拙劣 , 但他们勇敢而积极的战斗精神赢得了普遍的赞扬 , 这也是外国专家们一致公认的 。在汉阳之战中 , 革命军军官伤亡两百余人 , 士兵伤亡三千余 , 足见战斗之激烈 , 军心之可用 , 而这也是武昌起义后第一场真正的恶战 。据事后总结 , 革命军有湘军前来助战 , 兵力本在北洋军之上 , 而海军亦在革命军一边 , 但黄兴指挥行军知进不知退 , 全军尽布一线 , 后备无一兵一卒 , 全凭士气向前攻击 , 在左路湘军进展顺利时 , 临时招募的右路鄂军遇惊而乱 , 见危而溃 , 侧翼动摇 , 以至于三军尽溃 , 不可收拾 。由此可见 , 军事指挥是一门科学 , 非军校、军营出身的业余人士不能掌控 , 汉阳之败 , 足见一斑 。
【外国军官评辛亥革命时义军 军纪涣散的乌合之众】“明月如霜照宝刀 , 壮士淹凶涛 。男儿争斩单于首 , 祖龙一炬咸阳烧 。偌大商场地尽焦 。革命事 , 又丢抛 。都付与鄂江潮” 。黄兴初来武汉时意气风发 , 但在汉阳败北后知势不可为 , 他提议仿当年太平军放弃武昌之例 , 湘鄂两军顺江而下攻打南京 。黄的提议遭到了湖北革命人士的强烈反对 , 指挥者之一张振武甚至拔枪怒喝:“头可断 , 武昌不可弃!敢言退者 , 莫怪我手下无情!”黄兴见事已如此 , 只得于11月28日悄然离鄂往沪 , 他的那首《山虎令》 , 也就暂付“鄂江潮”了 。
推荐阅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日本明治天皇的生平简介 怎样评价明治天皇?
- 秦二世胡亥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秦二世胡亥
- 耶律璟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如何评价耶律璟?
- 如何客观评价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天龙八部里的木婉清是怎样的人?如何评价木婉清
- 历史上如何评价邓禹?邓禹是怎样的人?
- 开元盛世结果如何?如何客观评价开元盛世
- 秦兵马俑二号坑今将开始第二次发掘 或发现外国兵
- 后燕惠愍皇帝慕容宝是怎样人 历史如何评价慕容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