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魔力 欧洲君主为什么痴迷中国瓷器?
瓷器在欧洲被称得上是“白色黄金”,它精美绝伦,耐久性强,发源于中国 。然而欧洲人为何会如此痴迷于瓷器呢?
据说,首件欧洲瓷器是出自一位名叫波特格的德国人之手 。波特格是位炼金术士,自称知道将铅变成黄金的诀窍 。14世纪,旅行家马克·波罗首次将瓷器从中国带回欧洲 。那是一个精致小巧的茶壶,表面带着灰绿两色文理 。除瓷器之外,他还带回了绸缎、香料和散着麝香气味的小香炉等 。
直到16世纪,欧洲葡萄牙和荷兰才开辟商道,正式与远东通商,引得大批东方制品流入,市场一片繁荣景象 。在这些制品中,瓷器独由中国出产 。当时,只要描述好样式,下了订单,就能期待中国优质的瓷器进入西方 。
一碟清式瓷盘,中部绘制着耶稣受洗礼的场景,背景是郁郁葱葱的木兰树,边缘上绘制着几个跳舞的天使 。一只镶着金边的瓷壶,表面勾勒出乔治·华盛顿的面孔,栩栩如生,这把壶制造于18世纪到20世纪间 。直到今天,西方人仍在惊叹瓷器的精美和技艺的繁复 。
烧制
倘若欧洲人能在本土制成瓷器,价格将更为便宜,购买也更为容易,同时也会减少装运时的破损和差错 。但在长达500多年时间,欧洲人对瓷器的制造束手无策 。
马克·波罗对制作工艺的显然无法找到要领,“瓷器由沙土或黏土制成,土从地下挖出,堆成土丘,露天放置30到40天,接受风吹、雨淋及日光照射,由此,土得到提纯,加工制成的瓷器也呈现更明亮的色泽 。”
1550年,又有人认为,“瓷器由地下某种液体加工制成,这种液体为东方独有”,1557年有人提出了更加似是而非的假设,“将蛋壳或鱼鳞研磨至粉状,与清水搅拌,放入模具中,埋入地底 。一百年后,再将其取出,成形后的制品便是瓷器 。”
这些说法均不准确 。瓷器最核心的成分其实是高岭土和瓷石 。直到18世纪初,传教士昂特雷科莱以信件方式描述了中国瓷器的制作工艺,中国的瓷器之谜才开始在欧洲揭开面纱 。
埃德蒙在作品《白瓷之路》中,记述了瓷器出现和传播的历史 。瓷器诞生于景德镇,之后,德国炼金术士波特格便宣布自己制成了瓷器,瓷器传到了德国麦森,欧洲首家瓷器工厂得以建立 。
【瓷器的魔力 欧洲君主为什么痴迷中国瓷器?】后来,英国信徒WilliamCookworthy也制成瓷器,随后英国工艺公司Wedgwood诞生了 。如今,Wedgwood已成为全球最具英国传统的陶瓷艺术象征,成为英国皇室的御用瓷器提供商 。
瓷器制作过程中,耐心和技术两者缺一不可 。哪怕水多一点,就可能改变瓷器的质地 。瓷器厚度也必须均匀,否则瓷器在冷却环节时,会出现裂缝 。“其他制品,或许薄厚不均没大的影响,但瓷器却不然 。制作中任何差错都会导致制作失败”,埃德蒙写道 。
虽然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但这丝毫不能掩盖成功后制品的价值 。瓷器薄厚均匀,富有光泽,又强劲稳固,以汤勺敲击,声音清亮,充满令人惊异的美感和力感 。唐代有诗这样描述瓷器:“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
埃德蒙这样描述瓷器制作:“用拇指和食指捏着核桃大小的土块,直到它变得稀薄如纸,直到它表面有你的指纹显现 。继续小心捏薄,那过程似乎永无止境 。你感到它越来越薄,直到变得像一片金色叶子,仿佛轻得要飘在空中 。你感到它洁净无瑕,连你的手也干净清爽 。那种感觉是纯白色的” 。埃德蒙的文字,让人感到他对瓷器的迷恋 。
为什么有人会花半辈子时间研究瓷器工艺?为什么国王那么渴望、需要瓷器?毕竟这种层次的物质早就脱离了必需品的范畴 。“国王们享受被人嫉妒、令人恐惧的感受,享受搜罗奇珍异宝的乐趣,并且贪婪地想要更多 。”
疑云
其实,欧洲瓷器的创始者并非是德国炼金术士波特格 。事实上,最有可能解密瓷器的人是契恩豪斯,他是位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 。
当时萨克森王兼波兰国王是奥古斯特二世,他指派波特格,辅助契恩豪斯完成瓷器制造的试验 。两人一同工作了足足5年,研究始终由契恩豪斯主导 。之后,两人完成了首个瓷器的雏形,即一个“半透明、奶白色的”罐子,不久,契恩豪斯去世了 。波特格在契恩豪斯的数据基础上,最终完善了制造瓷器的工序 。
奥古斯特二世是位购物狂,尤其迷恋瓷器 。他在一份信中写道:“一个人喜欢瓷器和喜欢橙子没什么两样,一旦他迷恋某件东西,他就永不会满足,想要得到更多 。”1733年,奥古斯特二世逝世,留下了陷入财政紧缺的国家,9个孩子,还有35798件精美的瓷器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