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会战简介 抗战中国共两军第一次携手抗日

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0月至11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 。
南口张家口战役后,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独立混成第1旅团一部共1500余人于1937年9月13日占领山西大同,立即以一部向丰镇(今属内蒙古)进攻,主力向雁北地区进攻 。日军第5师团从河北宣化、新保安西下,连陷广灵、灵丘、浑源等晋东北城镇 。9月下旬,日军统帅部命板垣征四郎率第5师团及察哈尔派遣兵团主力共5万余人进攻山西内长城防线,企图向太原城发展进攻 。中国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挥所部退守内长城的平型关、雁门关、神池一线 。以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为右地区总司令,指挥3个军防守平型关东西一线;以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为左地区总司令,指挥4个军防守雁门关东西一线;以第71、第72师为预备军,位于繁峙;令第18集团军(八路军)朱德总司令以第115、第120、第129师分别驰援平型关、雁门关、五台山配合作战 。
战役背景
1937年夏末;在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指挥下的关东军察哈尔兵团(后称蒙疆兵团)在多伦设立指挥部,以四个旅团附有伪蒙军九个骑兵师由察哈尔(分内蒙古东南部)沿平绥路进犯蒙疆 。平汉路之日本侵略军第五师团在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指挥下,由怀来经蔚县、涞源向保定策应作战 。
中国方面,国民政府第二战区以各一部在蔚县、平型关间及天镇、阳高进行抵抗,以主力在大同附近集结,准备在聚乐堡与日本侵略军决战 。日军自9月5日向西进攻至24日,仅二十天,便占领了天镇、阳高、大同、集宁各城市和大片地区 。天镇作战失利,追查责任,第六十一军军长李服膺伏法 。
大同失守1937年9月13日,日军独立混成第1旅团未经战斗占领大同后,国民政府第二战区接着组织平型关战役,其主力撤至恒山内长城一带防守,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一军防守茹越口,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撤至雁门关阵地,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第七十三师及第十五军退守平型关、团城口既设阵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一五师进出平型关外,遮断日军后方供应连络线 。
日军蒙疆兵团之一部于9月21日陷商都、丰镇,续向集宁进攻,其主力攻陷应县、山阴、左云、右玉、平鲁、凉城等地,再向内长城线进攻,以策应第五师团作战 。28日突破茹越口,中国守军第二零三旅旅长梁鉴堂殉国 。日军进陷繁峙,威胁平型关守军后方,第二战区各部遂于30日夜撤向五台山、代县之线,平型关战役结束 。
应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请求,国民革命军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率蒋介石嫡系部队第十四军、第九军、第八十五师、独立第五旅等部,由石家庄赶来太原以北增援 。10月十10日卫部集中于忻口附近,会合原第二战区各部,区分为三个兵团 。刘茂恩所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第十七军、第九十四师为右翼兵团 。以王靖国为总指挥、郝梦龄为前敌总指挥、陈长捷为前敌副总指挥所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十九军、第三十五军、第六十一军为中央兵团 。李默庵所指挥的第十四军所属第十师、第八十三师、第八十五师及晋绥军第六十八师、第七十一师为左翼兵团,归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卫立煌统一指挥 。于10月12日在忻口以北龙王堂、界河铺、大白水、南峪之线占领阵地,进行忻口战役 。
攻陷原平
日军主力于10月8日后相继攻陷崞县、原平,13日开始向忻口阵地攻击 。中国军队坚守阵地,进行反击,激战至14日,第二十一师师长李仙洲负伤,独立第五旅旅长郑廷珍及继任李继程接连阵亡,至16日,前总指挥兼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第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麒壮烈殉国,官兵伤亡极重,战势呈胶着状态 。10月上旬,日军第二、第二军主力向正定钳击,形势严重 。第一战区抽出第一军团、第十四军团、第三军、第三十八军等部,转用于娘子关占领既没阵地,归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统一指挥 。
日军陷石家庄后,长驱南进 。仅以其第二十师团之一部向娘子关进攻,策应其第五师团之攻势 。11日后进攻井陉、砭驴岭,中国守军第三十八军第十七师迎击 。14日突进苇泽关、旧关,被第一军团、第三军包围,消灭甚多,困守数据点,赖空投补给 。惜中国军队火力不足,未能将其全歼,围攻至22日,日军仍负隅顽抗 。
10月21日,日军被迫抽调第二十师团全部及第一零九师团一部由冀南回援,第二十师团对娘子关再兴攻击,第一零九师团由横口车站向测鱼镇、南漳城前进 。中国军队第三军及增援之第四十一军调集未毕,迎击失利 。娘子关侧背暴露,退守平定 。第二十师团于26日陷娘子关,30日进平定,第一零九师团进至昔阳,平定、阳泉相继失守,日军进逼太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