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曾写《贾谊论》 调侃贾谊气量太小

【苏东坡曾写《贾谊论》 调侃贾谊气量太小】《梦溪笔谈》曾记载安徽省宁国县有一种蛇 , 叫做“枳首蛇” 。据沈括所言 , 此蛇长得像蚯蚓 , 身体两端皆有头 , 往往几十条群居在一个洞穴里 。可是 , 今人认为 , 蛇有双头 , 在自然界虽存在 , 但那是基因变异的结果 , 不可能是群体性共有的特征 。不独蛇类 , 其他一切动物 , 包括人类 , 也有这种特殊存在的个体 。
照今人看来 , 枳首蛇根本就不是双头蛇 , 只是其尾部的“造型”像一个蛇头而已 。但枳首蛇的确俗称“双头蛇” , 一般无毒 , 属于游蛇科 。而游蛇科是蛇类的“第一大宗” , 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蛇属于此科 。
沈括一笔带过的双头蛇 , 乃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一个“恶兽” , 只要见过它的人 , 非死即伤 。西汉初期的大文豪贾谊 , 就在其《新书》里 , 讲过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孙叔敖与双头蛇的传闻 。说有一天 , 年幼的孙叔敖外出旅游 , 回来后却很郁闷 。原来他在路上遇到一条双头蛇 。常言道 , 见双头蛇者必死 。他的母亲却只是问他蛇怎么样了 。他说因为怕其他人再次碰见这种恶蛇 , 便当机立断 , 将其杀之 。母亲便坚持认为没事 , 总是为别人着想 , 乃积阴德之举 , 上天不仅不会降灾于孙叔敖 , 反而会眷顾他 。
孙叔敖这才释然 。贾谊写孙叔敖儿童时代的这个故事 , 有怎样的微言大义呢?人与一般的蛇相遇 , 在古典文献的很多记载中 , 有时是福 , 有时是祸 , 公说公有理 , 婆说婆有理 , 反反复复 , 莫衷一是 。但碰见双头蛇 , 则结论很肯定 , 绝对是摊上大事了 。可孙叔敖是一个特例 , 他不仅遇见 , 还灭之 , 反而一点事都没有 , 长大了还做了楚国的丞相 。
要知道 , 古人杀蛇 , 造成家破人亡的记录非常之多 , 更何况孙叔敖杀的可是传说中的双头蛇 。足可见 , 上天的确是对他相当垂青 。也难怪 , 小小的一个孩子 , 既能深谙杀双头蛇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 又能反其道而行之 , 宁可牺牲自己 , 也要为民除害 。
贾谊写双头蛇 , 恐怕是在深深地钦羡孙叔敖的传奇 。亚圣孟子所言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举了很多由屌丝变为“大师”的例子 , 其中一位曾“举于海”的牛人 , 便是他 。当年的海边 , 可不是今天先富起来的沿海地区 , 反而相当于是偏远贫困山区 。孟子是否有所夸张 , 孙叔敖是否就真的曾惨到这个地步 , 这都不重要了 。关键是 , 这位小时候就有杀双头蛇壮举的同志 , 被楚庄王慧眼识英才 , 提拔做了国相 。君臣相得益彰 , 千载难逢 。孙叔敖是当年诸侯各国搞民生工作的第一高手 , 而雄才大略的楚庄王 , 有了他的辅佐 , 真的就不飞则已 , 一飞冲天 , 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
反观贾谊 , 就非常悲催了 。他生活在汉文帝时期 , 当时汉代的统治思想 , 依然延续着黄老无为而治的路数 。虽然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 , 就有儒家学者想要扭转乾坤 , 搞儒家那一套 , 但都是小打小闹 , 不成气候 。贾谊也是儒门人士 , 他坚持认为无为而治让很多人都“无法无天”了 , 必须大彰孔孟之道 。汉文帝虽赞同贾谊的主张 , 两人的交情也颇深 , 但汉文帝做不了楚庄王 , 贾谊也做不成孙叔敖 。
汉初 , 黄老哲学的地位相当稳固 , 而汉文帝也不是一个有魄力的霸主 , 他只是一个守成之君而已 。汉文帝待贾谊不薄 , 让他做了小儿子梁怀王的老师 。梁怀王刘胜是汉文帝最疼爱的幼子 , 可偏偏在做贾谊的学生时 , 骑马摔死 。贾谊自责万端 , 竟也跟着郁闷而死 。后来北宋的苏东坡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贾谊论》 , 来探讨贾谊的非正常死亡 。苏大才子认为 , 贾谊之死 , 并非仅仅是因为梁怀王的意外事故 , 而是他本人气量太小 , 愤怒过大 , 不死才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