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为什么那么多牛哄哄将领都畏监军三分

监军,顾名思义监督军队并监督军队的官员 。古代监军都是临时差遣,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 。监军与主将之间的军事沟通、粮草调备、战略布局等 。在监军发展历史上,不断的扩大权力,配印信、乃至'进止可否,悉取监军处分',监军在全军代表皇帝有生杀予夺之权,因为他们都代表皇帝的皇权 。
监军的权力完全看皇帝的态度 。如果君主更支持将领,那么监军可能就是闲职和主战将领的属下 。如果皇帝表示对将领的不信任,那么监军就可以替代将领取得实际指挥权 。
中国历史上主要流行的监军系统,大概分为三种模式,曰:文官监军、太监监军、武官监军 。
监军,监视军队、军将,属于监军权职之一,可监视军队,代表皇帝对军队监督、巡查、掌控等 。防止军队结交外匪,趁机谋反 。
文官监军 。即是大军出行,朝廷委派一文官,掌控运输补给、将领赏罚等重要军事以及大军与朝廷的通信,官秩地位或高于一军主将,或低于一军主将 。
太监监军也叫宦官监军 。这是皇帝本人与朝廷文官、武官的相互制衡手段 。是代表皇帝越过文臣武将,亲自掌握军权 。
所谓武官监军,则是武将之间相互制约 。这是一种朝廷特别时期,低成本制约率兵主将的手段,这类监军可谓效果最差 。
不排除有些监军却是为国做出过突出贡献,如北宋的童贯等 。但历朝因为监军不当,引出来悲剧 。都夹杂着无数鲜血,轻至一军败亡,如北宋的杨业和监军王侁(音[shēn])、明朝的土木堡之役和监军王振;重至一国覆灭,如明末镇压军队和太监监军,不能不令人感慨!监军可能引悲剧,然而,若不监军,那么连引悲剧的机会也没有 。不是军队叛变,便是被人轻易剿灭 。为何要有监军?那便是自古既是良将又是国家忠臣的人数极少 。不得已,遂起用有才能的大将!转而任用国家忠臣制约善战的大将,使得军队属于国家 。这就是监军的最本质最基本的任务 。下面就简单梳理一下中国古代监军制度的发展:
奉旨监军令牌
春秋时期,齐景公应穰苴要求首向军队派'监军' 。
秦朝,在各郡派'监御史' 。
东汉时期,朝廷派监军已成制度,监军的职权提高,称谓'监军使者' 。这些监军除保留本身的官职级别外,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代理总指挥,从而开创了后世文臣领军、以文驭武的先例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朝廷官员以'持节'或'假节'为监军,为战区最高统帅,具有实际指挥权;若仅有监军头衔,则只有监督权和指挥否决权,在未接到明确指令前不得接管指挥权;而监军御史只有报告权,没有干预指挥权力 。
唐朝先派遣文臣监军,唐玄宗上台后提高宦官地位,开始任命宦官为将军,甚至派遣宦官领兵出征 。之后委派宦官监军成为唐皇朝的既定国策,每一支军队都有朝廷派来的宦官监军 。唐中期以后,监军都有印信,得以干涉军政事务,这就造成唐朝的宦官严重干政的窘迫境况 。
后梁朱温恢复以朝臣为监军的传统,以'近臣'来任每一支军队的监军,'进止可否,悉取监军处分',监军具有指挥权 。
后周、北宋,都采用了以监军和领兵将领共同负责的'双首长'制,无论兵员多少,只要是一支独立作战部队,往往都会同时任命指挥官和监军,文武官员都可以任监军 。因此监军逐渐成为军官的一种称号,失去了原来的监察意义 。北宋为防止军阀割据 。把军权集中到中央,尽量避免某一方面的大兵团有长期的统帅,而是采用临时委派朝臣号为'率(帅)臣'来统领 。这种率臣的名目有'都监'、'监押'、'安抚使'、'经略使'、'都部署'、'总管'、'都钤辖'等等,统军的人数、时间的长短、本身的品级没有规定 。
在南宋统治稳定、宋金和议后,收去武将兵权 。先是在几个大战区设置'总领',以控制军队的经费来源 。
蒙元沿用宋朝制置使、总领等官职,但都是武将出任,没有进一步的监视措施 。
明朝建立后提高了武将级别,恢复文臣监军的传统 。每支军队调动出战,都由朝廷都察院之类的监察机构来派出监军 。监军只有监察权,可以随时向朝廷报告军情,也可以弹劾将领,但不得直接干涉作战指挥 。明中期后皇朝专制集权的加强,逐渐恢复'以文驭武'的政策,不再任命武将为跨省的军区、战区的总指挥,代之以朝廷临时委派的文臣,以'总督'、'总理'、'总制'某地军务的名义担任总指挥 。明中期以后陆续设了15个总督和总理,29个巡抚,辖区遍及全国 。这些朝臣大多是挂都察院都御史、佥都御史的官衔,仍然保留监察官的身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