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战的过程 元宋崖山决战投海殉国千古绝唱
崖山之战战争经过:祥兴二年(1279年) , 元世祖忽必烈派汉人投降大将张弘范进攻赵昺朝廷 。后来在不久以前攻占广州的西夏后裔李恒也带领援军也加入张弘范军 。此时宋军兵力号称20多万 , 实际其中十数万为文官、宫女、太监和其他非战斗人员 , 各类船只两千余艘;元军张弘范和李恒有兵力十余万(一说为三十万) , 战船数百艘 。这时宋军中有建议认为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 , 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 。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 , 否决建议 , 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将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 , 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 。元军以小船载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 , 乘风纵火冲向宋船 。但宋船皆涂泥 , 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 , 以抵御元军的火攻 。元朝水师火攻不成 , 以水师封锁海湾 , 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 。宋军吃干粮十余日 , 饮海水之士兵呕泄 。张世杰率苏刘义和方兴日大战元军 , 张弘范擒张世杰甥韩某 , 以其向张世杰三次招降不果 。
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 , 张弘范预备猛攻 , 元军中有建议先用火炮 , 弘范认为火炮打乱宋军的一字阵型 , 令其容易撤退 。明日 , 张弘范将其军分成四份 , 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弘范自领一军与宋军相去里余 , 并以奏乐为以总攻讯号 。首先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北边失败 , 李恒等顺潮而退 。元军假装奏乐 , 宋军听后以为元军正在宴会 , 稍微松懈了 。
正午时段 , 张弘范的水师于是正面进攻 , 接著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 , 以鸣金为进攻讯号 。各伏兵负盾俯伏 , 在矢雨下驶近宋船 。两边船舰接近 , 元军鸣金撤布交战 , 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 。宋师大败 , 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 。这时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 , 抽调精兵 , 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
【崖山之战的过程 元宋崖山决战投海殉国千古绝唱】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 , 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 , 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 , 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壮烈殉国!《宋史》记载战后 , 十余万具尸体浮海 , 向世人昭示了一个民族宁折不弯 , 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 , 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 , 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 。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不幸溺卒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
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 , 10万余人投海殉难 , 宁死不降、何其壮哉!此战之后 , 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 。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 。因而有了"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 。
一般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国”是日本学者的积极主张 , 从当今日本学界的态度也能清楚的发现这一点 , 在日本平民阶层的历史认知中更是如此 。起源上 , 一说为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 , 但又有人考据称内藤湖南并未说过这种话 , 据说找不到内藤湖南著作原文 。
也有人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国”是宋亡之后中国人自己形成的一种史观 , 明代诗人钱谦益有诗曰:“海角崖山一线斜 , 从今也不属中华 。”似乎明朝人也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国 , 但若问其“明朝是否中国”?显然不会言否 , 因而此“无中国”非彼“无中国” 。日本人宣扬的本质是崖山之后“再”无中国 , 实际是对中华民族传承的彻底否定 , 并进一步主张出日本传承的相对正统 。其实不过是当年日本侵略扩张的理论准备与宣传手段 , 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与麻痹性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