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用微声手枪与越军周旋数日勇士

【对越反击战:用微声手枪与越军周旋数日勇士】一等功臣傅平山烈士是38军步兵114师侦察科副营职参谋,其岳父为当时的114师副师长于承海 。1986年12月,12侦察大队在敌情不明,计划不周的情况下,贸然出击(据说最后有个副大队长受了处分),傅平山作为参谋随队参加行动,与敌遭遇,部队始终没有摆脱敌人,此时敌人增援部队已经赶到,傅平山仅仅携带一只杀伤力极弱的67式7.62毫米微声手枪和7发子弹,毅然暴露自己,将敌人吸引向自己,掩护部队突围,之后与上百敌军周旋6天5夜,击毙击伤敌军各一名,最终于1987年元旦节那天被包围,越军并不敢靠近他,最后用集体投掷手榴弹的方式,将其杀害,烈士时年二十九岁 。
其后我军通过内线了解到越军将傅平山筑在水泥里,置于越军烈士陵园门口(一说掩埋),我方遂收买越方边民试图将烈士遗体盗回,但时间太久,最后只将头颅盗出送归,烈士也算魂归故里 。
(通过网上资料编辑而成,战斗具体经过始终是个迷)
备注:一个老兵谈67式微声手枪
我的老天,67式微声手枪如此臭名昭著,11侦察大队有的老兵回忆说当时他对一越南特工在仅仅2米的距离上连放5枪,虽然枪枪命中可就是打不死人,这样的破枪老傅还能用得如此出神入化,他是个什么样的狠角色还用多说吗?
附录:傅平山夫人
于燕平,女,汉族,江苏滨海人,大校警衔,现任武警8640部队医院内二科副主任医师 。
21年前,丈夫在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为国捐躯 。作为一名普通的女性,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白衣战士,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于燕平没有向命运和困难低头,而是凭着顽强的信念和超人的毅力,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赡养婆婆,抚育不到3岁的女儿成人成才,并把毕生的青春和智慧献给了部队的医疗事业、把无私的爱献给了众多的患者 。1993年被北京军区树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1995年北京军区给她荣记三等功;2000年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多次被师树为模范干部、优秀共产党员 。
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1986年,于燕平的丈夫、原步兵114师侦察科正营职参谋付平山在赴滇对越作战中英勇牺牲 。当时于燕平年仅30岁,女儿不满3岁,年届70岁的婆婆瘫痪在床 。面对残酷的现实,她没有向命运低头,没有被困难吓倒,独自一人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为了不让老人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她每月以丈夫的名义给婆婆写信,这个善良的“谎言”一撒就是8年 。在那漫长的8年中,她像丈夫在世时一样,月月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挤出点钱寄给老人,每年都要带孩子去看婆婆 。为了不让老人生疑,她总要煞费苦心地编出丈夫因开会、训练、上学等不能回去看望婆婆的理由,而她自己却独自承受着巨大的悲痛 。老人直到去世时也不知道儿子已经牺牲 。
为给女儿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她一直没有再婚 。多年来,她把对丈夫的思念化作顽强生活下去的无穷动力,母女俩相依为命,坚强地面对生活,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 。她因积劳成疾患上严重的风湿,干不得重活,每次换煤气、搬米面都要等到上小学的女儿回来 。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从不向组织张口要任何照顾 。就连给女儿到北京看病,都是独自一个人一大早领着孩子挤公共汽车去,晚上背着孩子再返回来 。她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全部母爱和大量心血,从小严格要求孩子,培养孩子的健全心智和独立能力 。在她的精心培育下,英雄的后代健康茁壮成长,200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武警医学院,2005年又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深造 。
我所知道的傅平山参谋之死(萨苏)
我知道傅参谋的事情很早,是早年采访38军某团的时候听说的,不过当时并不知道他姓傅,只知道他是38军侦察大队参战部队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 。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宾馆,觉得这里面有几个细节也许可以补充一下 。(从宾馆打电话给国内的几个朋友,确认过了,应该有一定真实度 。)
大队司令部侦察参谋傅平山,原114师副营级参谋 。他穿着85军官制服,扎着武装带佩带,胳膊上戴着值班员的袖标 。他是铁路输送的第二梯队值班员,所以他要在队伍外面来指挥 。
1、傅参谋牺牲的那次战斗,是越境作战,而且深入越南境内达十几公里(看一下当时越军最大的火炮射程,大体可以猜出他们的侦察目标),这是此后傅参谋坚持数日始终不能摆脱越军追击,也难以得到己方接应的原因 。因为傅参谋的牺牲,部队(估计是侦察大队的作战总结报告中)提出希望建立类似美军在越战中使用的直升机救援部队 。同样,作战的地点使这次战斗由于政治顾虑不能广泛宣传,实际上当时中国方面针对越军的特工战曾屡次深入越南境内进行侦察,破坏,袭扰,报复的反制作战——如果只等越军打过来才就地围歼我们太被动了,所以后来我们的打法是你敢过来我就会过去,你不过来我也未必不过去,有效地遏制了越军的渗透作战 。对这种越境的政治问题,双方心照不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