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军抗战简介 阎锡山主导下坚持持久抗战

晋绥军 , 一段落满尘埃的陈旧记忆 , 一个让年青人倍感陌生的历史名词 , 这支纵横阖捭近半个世纪的地方军事集团 , 开端于1911年10月辛亥革命中的太原起义 , 终结于1949年 4月太原战役的隆隆炮声 。
晋绥军之“晋” , 指的是山西 , 晋绥军之“绥” , 指的是当时的绥远省 。早在清代 , 绥远道做为山西四道之一隶属于山西 , 民国初年 , 袁世凯出于自身利益的权衡而实行了“晋绥分治” 。1926年 , 阎锡山在与冯玉祥国民军的战争中获胜 , 取得绥远的合法控制权 。从此 , 晋军被称为晋绥军 , 晋绥军高级将商震、徐永昌、傅作义先后兼任过绥远最高行政长官 。抗日战争时期 , 绥远与山西被日军物理分隔 , 绥远被划归第八战区 , 此后直至新中国建立之前 , 绥远由接受中央任命的原晋绥军将领傅作义、董其武控制 。
晋绥军的历史贯穿了民国的大陆岁月 , 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都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 。巅峰时代 , 经过四次扩军的晋绥军一度拥有二十五万人的规模 , 成为阎锡山发起“中原大战”、挑战蒋介石权威的资本 。显著的地域性是晋绥军最重要的特征 , 山西百姓 , 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三晋子弟 , 是这支军队的主要兵源;保境安民 , 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无论盛衰强弱 , 晋绥军的根始终在山西 。草创之初 , 军阀环伺 , 强敌觊觎 , 晋绥军先后击退了冯玉祥的国民军、樊钟秀的建国豫军以及张作霖的奉军等军阀的进攻 , 牢牢掌控着山西这块根据地;鼎盛之时 , 晋绥军坐拥晋冀察绥四省和京津两市 , 但他们的大本营始终没有离开过山西;民族危亡的之机 , 山西大部沦陷 , 晋绥军“宁在山西牺牲 , 不到它乡流亡” , 始终战斗在表里山河 。
1937年“七七事变”后 , 日军进攻势头正盛 , 在平张地区击溃西北军宋哲元部29军后 , 于8月14日组成“察哈尔派遣兵团”以东条英机中将为统率 , 兵锋直指晋绥地区 。阎锡山抱病飞抵南京参加国民政府组织的南京军事会议 。
【晋绥军抗战简介 阎锡山主导下坚持持久抗战】8月16日 , 国民政府下达国家总动员令 , 布置全面对日作战 , 阎锡山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 , 指挥晋、绥、察三省所有部队 , 在此区域内的中国军队共编为六、七、十八三个集团军 。杨爱源任第六集团军总司令 , 孙楚任副司令;辖第三十三军、军长孙楚 , 副军长周原键 。下辖第七十三师、独立第三旅、独立第四旅、独立第八旅、第三十四军、军长李杨澄源 , 副军长傅存怀 。下辖第七十一师、第一九六旅、第二0三旅 。傅作义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 , 刘汝明任副司令 , 下辖第十三军军长汤恩伯、第十七军军长高桂滋、第十九军军长王靖国、第六十一军军长李服膺、第三十五军军长傅作义(兼) , 以及察哈尔省主席刘汝明的第六十七军 。而阎锡山就靠着这支部队支撑着山西持久抗战 , 山西也成为国军在华北最后的根据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