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考古重大发现!隋代晋阳宫“浮出水面”
近日 , 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家博物馆的20多位专家齐聚太原 , 在参观晋阳古城二号建筑遗址群、观看出土文物后 , 初步确定为晚唐时期大型基址 , 根据发现的“隋之晋阳宮”残碑资料 , 推断发掘区应是隋代晋阳宫所在区域 。
山西日报报道称 , 晋阳古城二号建筑遗址群 , 位于晋阳古城遗址西北部 。2012年至2016年 ,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在此开展考古发掘 , 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 , 发掘出东、西两组大型建筑基址 。西组建筑基址 , 始建于晚唐 , 毁弃于五代之末 。建筑基址在废弃以后 , 上部除遭到耕种破坏 , 并没有再进行营造活动 , 所以整体布局保存基本完整 。
【山西考古重大发现!隋代晋阳宫“浮出水面”】整组建筑由左右两侧房屋组成一个封闭的多进院落 。建筑南向 , 中轴线左右布局 , 由院墙、道路、山门、3个庭院、10个殿堂和4处廊庑组成 。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基址因现代道路间隔未发掘 , 但能够从现在发掘迹象推测出对称的布局 。左右建筑以3间为一组 , 其前廊整齐通透 , 但屋后散水并不统一 。其中7号殿址平面面积较大 , 磉墩与柱础石形制也较大 , 似楼阁式建筑 。1号殿址与2号殿址为中轴线上庭院之间的殿址 , 其两侧各有踏步与两侧建筑连接 。
主要收获是在7号殿址廊前灰坑中出土了金刚经残碑 , 在6号与8号殿址之间出土大量记事残碑 , 其上文字有“迦殿”等和佛寺相关内容以及带“敕”字残碑 。在2号殿址西出土有“善之祥兼固……即隋之晋阳宫……特命良工塑北方……雄异也武皇……”的残碑 。由此可推断此建筑为皇家寺庙建筑 , 建筑内有天王殿、释迦殿等 。建筑基址周围还出土有经幢残段、精致的石雕建筑构件、日用瓷器、吻兽以及大量砖瓦等 。通过对出土遗迹及遗物分析 , 判断该寺庙建筑为大型寺庙建筑的一部分 , 修建年代为晚唐 , 唐武宗时期受到破坏 , 但五代仍在使用 , 最终毁灭于宋初 。
在西组建筑基址以东100米是东组建筑基址 , 整个东组建筑基址分三期 。最晚一期始建于东魏 , 经北齐、隋 , 最后废弃于唐 , 平面布局为四周的房屋围合而成的院落 , 院中排水渠曲折回绕 , 水井修筑考究 , 础石整齐划一 , 出土有青掍板瓦、青掍筒瓦、青掍方砖、“兴和”与“天保”铭记的空心砖、汉白玉“神王”造像、青瓷碗等 。
第二期建筑在北朝建筑基址之下 , 时代为魏晋十六国 , 发现有大型窖穴及房址等遗迹 , 出土器物有大型变形“柿蒂纹”石构件、绳纹板瓦、绳纹筒瓦、“富贵”文字纹瓦当、菱形纹和“四神”纹方砖、“六年”文字板瓦、“军曲侯印”铜印、象牙骨雕饰等 。最早期建筑基址叠压在魏晋十六国建筑基址下 , 主要有一些房址和水井 , 出土有四神砖、方格菱形方砖、绳纹陶罐和云纹瓦当等 。
项目领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韩炳华称 , 这两组建筑基址的发掘 , 揭示了不同时代同一区域的不同类型建筑 。尤其是晚唐大型寺庙建筑 , 完整和清晰的建筑平面结构 , 在隋唐佛寺考古中较为少见 , 为进一步了解晋阳城不同时代的布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推荐阅读
- 考古新发现 武则天和诸葛亮竟是亲戚关系
- 1900年慈禧西逃山西 曾因吃得不爽逼死县太爷
- 秦始皇陵最新考古结果 活人殉葬或皆为女性
- 山西晋城发现清光绪年间“特快专递”信封
- 唐僧取经时间为何超出观音预算 背后藏重大玄机
- 北洋军是中国旧式军队向近代化军队发展重大转变
- 山西军阀阎锡山轶事 对部下非常疑心暗布眼线
- 王士珍为何被称为“北洋之龙”?
- 建章宫的考古发现 发掘出大量的汉代砖瓦
- 山西军阀阎锡山的治晋日记 可媲美曾国藩家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