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隐瞒的真相 台儿庄,万家岭与昆仑关大捷( 三 )


18日,106师团奉命在甘木关地区休整 。截至10月20日,第106师团实有1.58万人,与9月30日相比减员约3200人 。但由于2700名补充兵归建,加上这个数字,第106师团在万家岭损失总数约为6000人,占其被围兵力总数1.4万人的40%以上,可以说遭到重创,但离被歼灭还差得远 。
再提一提花园口决堤事件 。徐州失守后造成了日军进逼郑州威胁武汉的严重局势 。蒋介石调集20万兵力,在豫东兰封县(今属兰考县)发动了“兰封战役”,但功败垂成,反而使整个豫东门户大开,被迫西撤郑州 。1938年6月6日开封陷落,郑州危在旦夕 。部署西撤的同时,蒋介石还作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就是“以水代兵”,决堤放黄河水阻敌西进 。6月1日,蒋介石在武汉正式作出了决堤的决定 。决堤可保郑州,但几省的土地和人民怎么办?牺牲惨重可想而知 。6月7日凌晨,国民党军53军1团奉命在中牟县境内花园口掘堤,6月9日上午8时开始放水 。此次黄河决堤放水,导致豫、皖、苏三省44个县市,2.9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水淹没,成为黄泛区 。600余万人民遭受洪水侵袭,共导致89万人死亡 。至于日军,则仅被淹死7452名 。现在多数著述开始从积极的方面肯定它的军事意义,认为这一举措阻止了日军西进,为保卫武汉赢得了准备时间,并改变了日军进攻武汉的路线,造成了中日两军夹黄泛区对峙的局面 。但实际上:一、日军停止西进是在花园口9 日出水之前3日就决定了的,与花园口决堤无关;二、日军按其计划决定的时间,完成进攻武汉的作战准备并实施进攻,未因花园口决堤而改变或推迟;三、日军进攻武汉路线未因花园口决堤而全部改变;四、中日两军夹黄泛区对峙的主要原因是日军兵力不足,并无战略意义 。因此,“花园口决堤的军事价值仅在给日军造成了一些困难,使其主力改沿淮河推进为沿长江推进 。与豫、皖、苏人民因黄水泛滥遭受的损失相比,这点军事价值不足称道” 。(马仲廉:《花园口决堤的军事意义》,《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 。
(3)昆仑关大战
国民党军头等主力第5军大战昆仑关、全歼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21旅团,是国民党抗日战史的又一大“亮点” 。但仔细分析史料,昆仑关之战虽然击毙第21旅团的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但日军死亡不过数百(国民党宣称消灭4000),离被全歼还差得远 。
许多网友质疑上述判断,下面就详细分析一下 。
1939年11月日军第5师团(辖第9、21 旅团)和台湾混成旅团在广西钦州湾登陆后占领南宁,其中台湾旅团守卫钦州湾到南宁的补给线,第9旅团奔袭中越边境的龙州,第5师团直属部队和3个步兵大队赶修南宁飞机场,师团长手下控制1个步兵大队作为机动 。以第21旅团2个大队占领高峰隘并向武鸣方向警戒,1个大队占领昆仑关,1个大队担任昆仑关至南宁交通线的守备 。所谓的“昆仑关大血战”国民党军队进攻的目标,就是昆仑关上那1个大队的日军——第21旅团第21联队第3大队,约800人 。
12月中国军队27个师、15万人大举反攻,将部署在南宁至昆仑关狭长山路中的日军切成数段分割包围,态势既为有利 。此时日军第5师团已轻装化,全部实力21945人,只有75毫米山炮20门,75毫米野炮12门,没有坦克,作战中也没有空军支援;中国军队特种兵有4个炮兵营和115架飞机(重轰炸机9架、轻轰炸机26架、战斗机80架) 。仅主力第5军就有3万人以上,直属1个坦克团,1个150毫米德国榴弹炮营,作战中得到空军大力支援 。军长杜聿明计划是,郑洞国的荣誉第1师担任昆仑关正面进攻;戴安澜的第200师为总预备队;“德国将军”邱清泉的新编第22师迂回插入昆仑关与南宁之间,向六塘守敌进攻,断昆仑关之敌的退路 。此时昆仑关前线国民党军名将和精华云集,火力也罕见地压倒了日军 。
但被围日军顽强抵抗等待援军,12月18日,日军21联队1、2大队前往增援昆仑关,19日被完全包围,遭到中国军队优势兵力在100多架飞机和重炮、坦克支援下猛烈攻击,逐渐支持不住 。21旅团42联队2个大队增援再被包围,此时台湾混成旅团发扬“武士道”精神,主动派出台湾步兵第1联队增援,12月23日冲入九塘与被围的21、42联队会合,台湾步兵第2联队也于25日进入七塘,归42联队指挥 。可见,由于日军陆续增援,包围圈内的日军越来越多,从1个大队增至4个联队,中国军队聚歼其也越来越困难,最后全歼的,不过昆仑关前哨高地的日军1个中队和2个混成小队而已 。日军记载昆仑关之战伤亡:21联队参战1360人,死亡198人,受伤469人,失踪16人 。42联队参战860人,死亡176人,受伤271人,失踪21人(王辅:《日军侵华战争》,第2册1243页) 。可见昆仑关之战日军伤亡不过1151人,其中死亡、失踪411人(但不包括2个台湾步兵联队的损失) 。

推荐阅读